“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的版本间的差异
阿道夫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彼得大帝战略火箭军学院”为“彼得大帝战略火箭军军事学院”) |
阿道夫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 | {{勋章墙|{{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红旗勋章}}}} |
− | | {{列宁勋章}} | + | [[文件:Badge StaffCol-armour SU.jpg|150px|thumb|right|]] |
− | + | '''荣膺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和红旗勋章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2%D0%BE%D0%B5%D0%BD%D0%BD%D0%B0%D1%8F_%D0%B0%D0%BA%D0%B0%D0%B4%D0%B5%D0%BC%D0%B8%D1%8F_%D0%B1%D1%80%D0%BE%D0%BD%D0%B5%D1%82%D0%B0%D0%BD%D0%BA%D0%BE%D0%B2%D1%8B%D1%85_%D0%B2%D0%BE%D0%B9%D1%81%D0%BA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 Википедия</ref>('''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ов Ленина и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Маршал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Р. Я. Малиновского''')是苏联和俄罗斯武装力量培养高级干部、参谋和工程师的高等学府。学院坐落于莫斯科的叶卡捷琳娜宫,始建于1932年并以独立学院运作了66年。 | |
− | |||
− | |||
− | [[文件:Badge StaffCol-armour SU.jpg| | ||
− | '''荣膺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和红旗勋章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2%D0%BE%D0%B5%D0%BD%D0%BD%D0%B0%D1%8F_%D0%B0%D0%BA%D0%B0%D0%B4%D0%B5%D0%BC%D0%B8%D1%8F_%D0%B1%D1%80%D0%BE%D0%BD%D0%B5%D1%82%D0%B0%D0%BD%D0%BA%D0%BE%D0%B2%D1%8B%D1%85_%D0%B2%D0%BE%D0%B9%D1%81%D0%BA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 ||
==历史== | ==历史== | ||
[[文件:1280px-Moscow Lefortovo Catherine Palace asv2018-08 img2.jpg|375px|thumb|right|叶卡捷琳娜宫]] | [[文件:1280px-Moscow Lefortovo Catherine Palace asv2018-08 img2.jpg|375px|thumb|right|叶卡捷琳娜宫]] | ||
− | 1932年5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 | + | 1932年5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劳动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在[[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机械与摩托化系和莫斯科罗蒙诺索夫汽车和拖拉机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工农红军斯大林机械化与摩托化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и моторизации РККА имени И. В. Сталина)。最初设立有四个学系:指挥系、作战系、设计系和工业系。第一批毕业生16人于1933年毕业,全为指挥系学员。同年,设置夜校。 |
1933年,撤销设计系。 | 1933年,撤销设计系。 | ||
第21行: | 第17行: | ||
1939年前后,为高军队指挥人员开设了汽车和拖拉机驾驶的再培训班和高级进修班。 | 1939年前后,为高军队指挥人员开设了汽车和拖拉机驾驶的再培训班和高级进修班。 | ||
− | + |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学院组建了一个坦克营和两个坦克连,参加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作战。 | |
− | + | 1941年10月,学院暂时迁至[[塔什干]](1943年8月迁回)。 | |
− | + |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该学院承担了为部队输送装甲兵指挥人才的重任。为顺应战争形势,学院减少了学员的教育培训期限并大幅扩大了招生规模。在1943年时,学院设有指挥系、坦克工程系、装甲车工程系和自行牵引车系,并为军官开设了高级进修班以及为坦克部队燃料负责人员开设的专门培训班。 | |
战后,学院的科研工作与日俱增,主攻课题有关装甲车辆的研发、坦克兵部队的作战理论、坦克兵部队的组织与管理等。 | 战后,学院的科研工作与日俱增,主攻课题有关装甲车辆的研发、坦克兵部队的作战理论、坦克兵部队的组织与管理等。 | ||
第31行: | 第27行: | ||
1954年5月10日,学院更名为'''斯大林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И. В. Сталина)。 | 1954年5月10日,学院更名为'''斯大林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И. В. Сталина)。 | ||
− | 1961年12月30日,由于[[赫鲁晓夫]] | + | 1961年12月30日,由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学院不再以斯大林命名,从而更名为'''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
− | 1967年6月16日,为纪念已故[[苏联元帅]][[ | + | 1967年6月16日,为纪念已故[[苏联元帅]][[罗·雅·马利诺夫斯基]],学院更名为'''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Маршал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Р. Я. Малиновского)。 |
− | 1998年11月1日,该学院与[[伏龙芝军事学院]]、[[ | + | 1998年11月1日,该学院与[[伏龙芝军事学院]]、[[沙波什尼科夫“射击”进修班]]合并,组建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荣誉== | ==荣誉== | ||
− | + | * [[列宁勋章]],1941年2月22日 | |
− | + | * [[红旗勋章]],1965年 | |
− | + | * [[十月革命勋章]],1980年9月30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 | ==参考==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 | |||
+ | [[分类:苏联军事院校]] | ||
+ | [[分类:俄罗斯联邦军事院校]] | ||
+ | [[分类:列宁勋章(部队)]] | ||
+ | [[分类:十月革命勋章(部队)]] | ||
+ | [[分类:红旗勋章(部队)]] |
2021年11月30日 (二) 02:43的版本
![]() ![]() ![]() |
荣膺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和红旗勋章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1](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ов Ленина и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Маршал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Р. Я. Малиновского)是苏联和俄罗斯武装力量培养高级干部、参谋和工程师的高等学府。学院坐落于莫斯科的叶卡捷琳娜宫,始建于1932年并以独立学院运作了66年。
历史
1932年5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劳动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在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机械与摩托化系和莫斯科罗蒙诺索夫汽车和拖拉机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工农红军斯大林机械化与摩托化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механизации и моторизации РККА имени И. В. Сталина)。最初设立有四个学系:指挥系、作战系、设计系和工业系。第一批毕业生16人于1933年毕业,全为指挥系学员。同年,设置夜校。
1933年,撤销设计系。
1935年,设置工程指挥系,该系只存在了一年。
1936年,撤销工业系。
1938年,设置燃料和润滑油系和通讯系。
1939年前后,为高军队指挥人员开设了汽车和拖拉机驾驶的再培训班和高级进修班。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学院组建了一个坦克营和两个坦克连,参加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作战。
1941年10月,学院暂时迁至塔什干(1943年8月迁回)。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该学院承担了为部队输送装甲兵指挥人才的重任。为顺应战争形势,学院减少了学员的教育培训期限并大幅扩大了招生规模。在1943年时,学院设有指挥系、坦克工程系、装甲车工程系和自行牵引车系,并为军官开设了高级进修班以及为坦克部队燃料负责人员开设的专门培训班。
战后,学院的科研工作与日俱增,主攻课题有关装甲车辆的研发、坦克兵部队的作战理论、坦克兵部队的组织与管理等。
1954年5月10日,学院更名为斯大林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И. В. Сталина)。
1961年12月30日,由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学院不再以斯大林命名,从而更名为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1967年6月16日,为纪念已故苏联元帅罗·雅·马利诺夫斯基,学院更名为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Маршал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Р. Я. Малиновского)。
1998年11月1日,该学院与伏龙芝军事学院、沙波什尼科夫“射击”进修班合并,组建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
荣誉
参考
- ↑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бронетанковых войск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