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教育部”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阅兵百科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创建词条) |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公共教育”为“国民教育”) 标签:移动网页编辑 移动版编辑 |
||
第2行: | 第2行: | ||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D%D0%B0%D1%80%D0%BE%D0%B4%D0%BD%D1%8B%D0%B9_%D0%BA%D0%BE%D0%BC%D0%B8%D1%81%D1%81%D0%B0%D1%80%D0%B8%D0%B0%D1%82_%D0%BF%D1%80%D0%BE%D1%81%D0%B2%D0%B5%D1%89%D0%B5%D0%BD%D0%B8%D1%8F_%D0%A0%D0%A1%D0%A4%D0%A1%D0%A0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 — Википедия</ref> ——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br> |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D%D0%B0%D1%80%D0%BE%D0%B4%D0%BD%D1%8B%D0%B9_%D0%BA%D0%BE%D0%BC%D0%B8%D1%81%D1%81%D0%B0%D1%80%D0%B8%D0%B0%D1%82_%D0%BF%D1%80%D0%BE%D1%81%D0%B2%D0%B5%D1%89%D0%B5%D0%BD%D0%B8%D1%8F_%D0%A0%D0%A1%D0%A4%D0%A1%D0%A0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 — Википедия</ref> ——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br> | ||
'''苏俄教育部'''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br> | '''苏俄教育部'''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br> | ||
− | ''' | + | '''苏俄国民教育部'''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народ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СФСР'''<br> |
该部是[[苏俄]]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管理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图书出版、博物馆、剧院、电影院、俱乐部、文化公园和娱乐场所、古建筑和文化古迹保护、文化创新、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 | 该部是[[苏俄]]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管理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图书出版、博物馆、剧院、电影院、俱乐部、文化公园和娱乐场所、古建筑和文化古迹保护、文化创新、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 | ||
第9行: | 第9行: | ||
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第一届[[苏俄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成立,[[阿·瓦·卢那察尔斯基]]被任命为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 | 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第一届[[苏俄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成立,[[阿·瓦·卢那察尔斯基]]被任命为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 | ||
− | 1917年11月9[2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 + | 1917年11月9[2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联合法令,设立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教育事务的助手。 |
− | + | 1918年6月26日,苏俄人民委员会签署了《俄罗斯共和国国民教育组织条例》,其中更加详细地规定了教育人民委员部与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职能。 | |
1921年2月11日,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学术中心、组织中心、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总局、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教育院校总局、课外管理总局、国家出版社总局、少数民族教育会议,直接管理戏剧处和电影处(1953年划归[[苏联文化部]]管辖)。 | 1921年2月11日,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学术中心、组织中心、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总局、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教育院校总局、课外管理总局、国家出版社总局、少数民族教育会议,直接管理戏剧处和电影处(1953年划归[[苏联文化部]]管辖)。 | ||
第17行: | 第17行: | ||
1946年3月15日,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更名为'''苏俄教育部'''。 | 1946年3月15日,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更名为'''苏俄教育部'''。 | ||
− | 1988年11月11日,苏俄教育部与苏俄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合并为''' | + | 1988年11月11日,苏俄教育部与苏俄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合并为'''苏俄国民教育部'''。 |
− | + | 1990年7月14日,苏俄国民教育部又更名为'''苏俄教育部'''。 | |
1991年12月25日,由于[[俄罗斯]]修改了国号,因此苏俄教育部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教育部]]。 | 1991年12月25日,由于[[俄罗斯]]修改了国号,因此苏俄教育部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教育部]]。 | ||
第92行: | 第92行: | ||
| [[格奥尔基·彼得罗维奇·维谢洛夫]] | | [[格奥尔基·彼得罗维奇·维谢洛夫]] | ||
| 1981年1月15日—1988年7月26日<br>1988年7月26日—1990年7月14日 | | 1981年1月15日—1988年7月26日<br>1988年7月26日—1990年7月14日 | ||
− | | 苏俄教育部长<br> | + | | 苏俄教育部长<br>苏俄国民教育部长 |
| | | | ||
|- | |- |
2024年2月8日 (四) 01:57的最新版本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1] ——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
苏俄教育部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
苏俄国民教育部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народ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СФСР
该部是苏俄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管理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图书出版、博物馆、剧院、电影院、俱乐部、文化公园和娱乐场所、古建筑和文化古迹保护、文化创新、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
历史[编辑]
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第一届人民委员会成立,阿·瓦·卢那察尔斯基被任命为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
1917年11月9[2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联合法令,设立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教育事务的助手。
1918年6月26日,苏俄人民委员会签署了《俄罗斯共和国国民教育组织条例》,其中更加详细地规定了教育人民委员部与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职能。
1921年2月11日,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学术中心、组织中心、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总局、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教育院校总局、课外管理总局、国家出版社总局、少数民族教育会议,直接管理戏剧处和电影处(1953年划归苏联文化部管辖)。
1946年3月15日,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更名为苏俄教育部。
1988年11月11日,苏俄教育部与苏俄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合并为苏俄国民教育部。
1990年7月14日,苏俄国民教育部又更名为苏俄教育部。
1991年12月25日,由于俄罗斯修改了国号,因此苏俄教育部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教育部。
历任领导[编辑]
任 | 全名 | 任期 | 职位 | 备注 |
---|---|---|---|---|
1 | 马克·季莫费耶维奇·埃利扎罗夫 | 1917年10月26日[11月8日]—1929年9月12日 |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 | |
2 |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 | 1929年9月12日—1937年10月17日 |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 | 死于大清洗 |
3 | 彼得·安德烈耶维奇·秋尔金 | 1937年10月26日—1940年2月28日 |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 | 在列宁格勒案中遭镇压 |
4 | 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波将金 | 1940年2月28日—1946年2月23日 | 苏俄教育人民委员 | |
5 | 阿列克谢·格奥尔基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 | 1946年4月9日—1948年1月24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
6 | 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 | 1948年1月24日—1949年7月15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在列宁格勒案中遇害 |
7 |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凯洛夫 | 1949年7月15日—1958年3月28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
8 |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法纳森科 | 1956年3月28日—1966年5月4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
9 | 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 1966年5月4日—1966年12月24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
10 |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达尼洛夫 | 1967年2月13日—1980年11月27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
11 | 格奥尔基·彼得罗维奇·维谢洛夫 | 1981年1月15日—1988年7月26日 1988年7月26日—1990年7月14日 |
苏俄教育部长 苏俄国民教育部长 |
|
12 | 爱德华·德米特里耶维奇·第聂伯罗夫 | 1990年7月14日—1991年12月25日 | 苏俄教育部长 |
参考[编辑]
- ↑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