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已保护“陶铸”: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编辑=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移动=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 |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
||
第11行: | 第11行: | ||
1908年1月16日,陶铸同志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他奔赴广州,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陶铸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9年至1933年,他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组织指挥了营救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厦门劫狱斗争,参与组建了闽南工农红军武装力量和闽东人民武装力量。1933年5月,陶铸同志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他组织共产党员建立秘密支部,团结难友,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并系统研读政治、经济、历史、文艺等著作。后来他曾戏称自己是“监狱大学毕业的”。<ref name="李长春讲话">[https://www.gov.cn/ldhd/2008-01/16/content_860618.htm 李长春:在纪念陶铸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国政府网, 2008年1月16日</ref> | 1908年1月16日,陶铸同志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他奔赴广州,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陶铸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9年至1933年,他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组织指挥了营救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厦门劫狱斗争,参与组建了闽南工农红军武装力量和闽东人民武装力量。1933年5月,陶铸同志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他组织共产党员建立秘密支部,团结难友,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并系统研读政治、经济、历史、文艺等著作。后来他曾戏称自己是“监狱大学毕业的”。<ref name="李长春讲话">[https://www.gov.cn/ldhd/2008-01/16/content_860618.htm 李长春:在纪念陶铸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国政府网, 2008年1月16日</ref> | ||
− | +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陶铸同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到湖北工作。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积极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点燃了鄂中抗日烽火,和[[李先念]]等同志一道在豫鄂边地区建立起各级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1940年,陶铸同志为参加党的七大来到延安。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延安整风的有关工作和军队政治工作。他参与选编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和《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重要学习材料。他主持编写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领导作风》三本工作手册,是当时指导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献。1945年,他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铸同志奔赴东北,历任中共辽宁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辽西、辽吉、辽北省委书记等职。他领导创建的辽吉根据地,成为东北战场对敌斗争的重要前哨阵地。1948年8月,他出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参加了辽沈战役等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斗争。之后,随部队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其间,作为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全权代表,参与了同傅作义将军的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大战役胜利后,陶铸同志继续随军南下,先后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下工作团副团长等职,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负责武汉三镇的接管工作,还曾赴长沙接收起义部队。<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铸同志奔赴东北,历任中共辽宁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辽西、辽吉、辽北省委书记等职。他领导创建的辽吉根据地,成为东北战场对敌斗争的重要前哨阵地。1948年8月,他出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参加了辽沈战役等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斗争。之后,随部队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其间,作为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全权代表,参与了同傅作义将军的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大战役胜利后,陶铸同志继续随军南下,先后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下工作团副团长等职,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负责武汉三镇的接管工作,还曾赴长沙接收起义部队。<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
第19行: | 第19行: | ||
从1949年随军南下到1966年离开,陶铸同志在中南地区工作达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的大部分岁月,陶铸同志在广东度过。作为省委主要负责人,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注重发展工业生产,领导建立了一批工厂企业,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注重农业发展,特别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在培育良种、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注重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求把祖国的南大门建设得更加美丽。他重视宣传和文化工作,领导创办了《羊城晚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建起珠江电影制片厂等一些重要的文化设施,关心作家、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支持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在他和省委一班人领导下,新中国建立后十余年间,广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南粤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从1949年随军南下到1966年离开,陶铸同志在中南地区工作达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的大部分岁月,陶铸同志在广东度过。作为省委主要负责人,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注重发展工业生产,领导建立了一批工厂企业,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注重农业发展,特别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在培育良种、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注重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求把祖国的南大门建设得更加美丽。他重视宣传和文化工作,领导创办了《羊城晚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建起珠江电影制片厂等一些重要的文化设施,关心作家、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支持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在他和省委一班人领导下,新中国建立后十余年间,广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南粤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
− | + | 自1960年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后,陶铸同志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领导中南五省区的工作上。60年代初,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陶铸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持制订《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陶铸同志被指定参加起草工作。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远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1962年,他和中南局第二书记王任重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户管理、耕种统一、联产计酬、增产归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构想。在他的支持下,广东一些地方较早地推行过农村生产责任制。陶铸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使“大跃进”运动之后整个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平稳恢复,并有所发展。他十分重视中南全区的水利建设和绿化工作,多次视察各地水库和林区,鼓励兴修水利,发展林业。他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和工作生活困难,并多次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不要再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了,“应该叫人民知识分子”。1965年,他领导组织了很有影响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
− | + | 1965年1月,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陶铸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开始直接参加中央的工作。他分管宣传和文教等方面事务,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5月后,陶铸同志相继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兼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等重要职务,协助[[周恩来]]同志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动乱形势下,陶铸同志的工作异常艰难。但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竭尽全力协助周恩来同志支撑大局,努力保护老干部、党外人士和受害群众,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勉力维持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运转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尽量减轻“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他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大冤案。1969年11月30日,陶铸同志在合肥含冤病逝。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陶铸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ref name="李长春讲话" /> | |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
2023年10月17日 (二) 09:32的最新版本
陶铸(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1],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湖南省祁阳人,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66年8月至1969年11月)、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1966年5月至1969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1965年1月至1969年11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建立了重要的历史功绩。
生平
1908年1月16日,陶铸同志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他奔赴广州,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陶铸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9年至1933年,他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组织指挥了营救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厦门劫狱斗争,参与组建了闽南工农红军武装力量和闽东人民武装力量。1933年5月,陶铸同志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他组织共产党员建立秘密支部,团结难友,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并系统研读政治、经济、历史、文艺等著作。后来他曾戏称自己是“监狱大学毕业的”。[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陶铸同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到湖北工作。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积极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点燃了鄂中抗日烽火,和李先念等同志一道在豫鄂边地区建立起各级民主政权和抗日根据地。1940年,陶铸同志为参加党的七大来到延安。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延安整风的有关工作和军队政治工作。他参与选编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和《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重要学习材料。他主持编写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领导作风》三本工作手册,是当时指导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献。1945年,他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铸同志奔赴东北,历任中共辽宁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辽西、辽吉、辽北省委书记等职。他领导创建的辽吉根据地,成为东北战场对敌斗争的重要前哨阵地。1948年8月,他出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参加了辽沈战役等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斗争。之后,随部队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其间,作为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全权代表,参与了同傅作义将军的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大战役胜利后,陶铸同志继续随军南下,先后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下工作团副团长等职,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负责武汉三镇的接管工作,还曾赴长沙接收起义部队。[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陶铸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军区党委常委。1951年2月,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主持广西剿匪工作。他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胜利完成任务,受到党中央嘉奖,使广西顺利进入了全面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的新时期。随后,陶铸同志奉调广州,于1951年11月出任直接领导广东省工作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四书记。1953年5月,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代理主席。1955年7月起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同年起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并曾经兼任广东省省长。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陶铸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2]
从1949年随军南下到1966年离开,陶铸同志在中南地区工作达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的大部分岁月,陶铸同志在广东度过。作为省委主要负责人,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注重发展工业生产,领导建立了一批工厂企业,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注重农业发展,特别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在培育良种、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注重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求把祖国的南大门建设得更加美丽。他重视宣传和文化工作,领导创办了《羊城晚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建起珠江电影制片厂等一些重要的文化设施,关心作家、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支持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在他和省委一班人领导下,新中国建立后十余年间,广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南粤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
自1960年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后,陶铸同志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领导中南五省区的工作上。60年代初,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陶铸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主持制订《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陶铸同志被指定参加起草工作。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远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1962年,他和中南局第二书记王任重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户管理、耕种统一、联产计酬、增产归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构想。在他的支持下,广东一些地方较早地推行过农村生产责任制。陶铸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使“大跃进”运动之后整个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平稳恢复,并有所发展。他十分重视中南全区的水利建设和绿化工作,多次视察各地水库和林区,鼓励兴修水利,发展林业。他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和工作生活困难,并多次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不要再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了,“应该叫人民知识分子”。1965年,他领导组织了很有影响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2]
1965年1月,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陶铸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开始直接参加中央的工作。他分管宣传和文教等方面事务,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5月后,陶铸同志相继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兼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等重要职务,协助周恩来同志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动乱形势下,陶铸同志的工作异常艰难。但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竭尽全力协助周恩来同志支撑大局,努力保护老干部、党外人士和受害群众,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勉力维持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运转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尽量减轻“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他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大冤案。1969年11月30日,陶铸同志在合肥含冤病逝。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陶铸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2]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