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南起
赵南起(조남기,1927年4月20日-2018年6月17日),朝鲜族,吉林永吉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清原郡[1],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2月入伍,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毕业,大专文化,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我军现代后勤建设的领导者。[2][3]
他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生平
1927年4月20日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清原郡,1940年同家人移居至吉林永吉[1]。1945年9月,在吉林市参加解放同盟,参与做好联络工作,并发动群众给部队捐献粮食。同年12月起,先后任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员、班长,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起,先后任中共吉林省延边地委组织部文书、干事。1948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吉林省延边地委总务科副科长、地委秘书,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室研究员。基层斗争和革命工作的磨练与经验积累,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2]
1950年10月,赵南起同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情报处、作战处参谋,随首批志愿军部队赴朝参战,承担志愿军首长的朝鲜语翻译工作。1952年5月起,先后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参谋、运输科副科长、计划科副科长,其间于1955年至1957年在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并任后勤学院教员。1957年11月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在朝鲜战场上,他出生入死,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他担负汽车运输计划与总调度工作,认真负责,勇挑重担,为志愿军后方计划运输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反“绞杀战”时期,他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为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夺取反“绞杀战”的胜利,保障前线作战和官兵生活的物资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10月,他与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2]
1959年起,赵南起同志先后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他积极探索民兵建设的特点规律,注重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使军分区民兵工作成为吉林省军区和沈阳军区的先进典型。1963年10月参加吉林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担任珲春县敬信公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队书记,其间组织群众迁居位于图们江入海口处的防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为维护延边地区的稳定和进行工农业生产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贡献。1968年起受到冲击。1973年4月恢复工作后,任吉林省通化军分区政治委员。[2]
1977年4月,赵南起同志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78年10月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1979年6月任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延边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1984年3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其间于1978年4月至1985年3月历任中共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州革委会主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吉林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他主持延边地区的拨乱反正工作,坚持把民族团结摆到首位,对待不同民族干部坚持“一碗水端平”,大力推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全力维护民族团结,仅用半年多时间就稳定了延边地区局势。他坚决推动延边地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积极推行农村改革,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工作方针,推动延边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全力振兴延边地区经济,提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现实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思路,主张大力发展工业,建立与青岛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组织筹建了一批效益高、影响广的企业,推动延边地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他重视立法工作,组织力量总结与探索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主持起草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草案)》在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为民族区域自治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和范例,对促进延边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在担任省级领导主抓农业期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吉林农村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1983年创下粮食产量增幅、提供商品粮、粮食人均占有量、投入产出比增幅“四个全国第一”,使吉林省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他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努力解决吉林全省人民吃细粮问题。他鼓励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促进了农村多种经营发展。他提出“吉林省农业发展战略”,启动“农业生态工程”,主持制定“东部山区退耕还林、西部草原退耕还草、中部地区建立养地制度”等治理措施,综合治理沙化、碱化、退化耕地,为吉林省率先跨入全国生态省打下了坚实基础。[2]
1985年3月,赵南起同志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党委副书记(1985年4月起)。1987年11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1988年4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在总后勤部工作时,他提出“以改革总揽全局”,全面推动军队后勤改革。主持制定《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全军后勤改革五年规划》、《“八五”期间全军后勤工作的基本思路》,确定在10年内分三步走,实现全军后勤保障工作根本好转的目标。这些我军后勤建设目标要求的提出并实施,使全军后勤改革得以有序展开、整体推进、健康发展,全军后勤建设成效显著,在积极“忍耐”中有所作为,确保了军事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的提高,增强了后勤保障能力和军队战斗力。[2]
赵南起同志善于总揽全局开拓创新。他提出将军队战略物资储备与国家物资储备紧密结合,缩减军队储备规模,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军队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与国家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发展路子;强化全军后勤的作战保障机能,倡导并实现战略、战役、战术三级保障体系;在军队员额大幅精简后,提出按照“加强、开放、看守、淘汰”的原则,调整后勤基础设施,收缩后勤摊子,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和自我封闭格局;坚持走“科技兴后勤”的路子,深化后勤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组织结构,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建立科研成果开发转化机制;为打破我军长期沿用的按建制关系各成体系的保障体制,探索三军大联勤保障体制,大力推进以“代供、代修、代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划区保障,先行试点、逐步展开,有效提高了后勤保障效能,为全军大联勤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2]
赵南起同志主张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他提出军费分配要确保部队生活水平不下降、确保战略预备队和应急作战部队战斗力不降低,要向团以下部队倾斜、向装备倾斜,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大力压缩各项公务费开支、大力压缩集团购买力。“七五”期间全军装备失修率每年递增幅度较大,他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了军队大型装备库房建设问题,为空降兵装备了大型运输机,组织了空军机场翻修和海军军港、基地整修工程,使多年制约军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他心系基层官兵,提出对团以上机关少搞“锦上添花”,对营以下部队多搞“雪中送炭”,组织实施全军营以下部队营房综合治理工程,到1992年三分之二的建制营搬进了新营房,建立旅团生活服务中心,既方便了连队,又改善了生活。他协调安排专项经费,解决驻边远地区部队吃水、洗澡、照明、取暖等难题和驻青藏、新疆高寒地区部队肉菜禽蛋自给问题。他主持制定《军队基层后勤管理暂行条例》并狠抓贯彻落实,到1991年年底全军70%的基层单位后勤管理达标。[2]
赵南起同志推进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他提出实行事业经费由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的“双轨制”运行机制,有效克服了财务管理上的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倾向,使军费使用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制度化轨道。他提出设立军队财务结算中心,有效发挥其聚财、生财、调剂、服务、监督的综合作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安全性。[2]
赵南起同志无私无畏狠抓从严治军。在整顿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生产工作中,他深入调查研究,直面突出问题,主持制定了清理整顿军队生产经营的方针政策,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对全军生产经营单位分三步进行清理整顿。他主持开展全军房地产、团以上单位决算审计的清理整顿,组织全军编外车辆、银行账号、油料供应管理检查清理,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影响,实现了中央军委提出的从严治军目标任务。[2]
1992年10月,赵南起同志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至1993年3月)。他提出发展中国军事科学事业的新思路,确定史料的收集、汇编工作要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以研究工作为主;基础理论、历史研究要与国防建设、军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相结合,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注释性、借鉴性、总结性的研究,要与面向未来、着眼发展的创造性超前研究相结合,以创造性的超前研究为主;低层次的一般性课题的零散研究,要与宏观的战略性课题的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宏观的战略性系统性研究为主。他倡导的“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军事科研新方法,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仅1993年,军事科学院重大现实课题研究就增加了66%,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论证”、“未来作战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中,军事科学院都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对策咨询作用,使军事科学院作为中央军委决策咨询机构的职能得到强化。他主持拍摄的《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获得“1995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他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重视人才和学科建设,深化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要求各项工作以科研为中心,以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为主体,千方百计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特别是解决了住房难等问题,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赞扬,至今仍传为佳话。[2]
1998年3月,赵南起同志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胸怀大局、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进取,把工作重点放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专题调研和对策性研究上,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主持起草了《关于辽宁省开展节水农业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国防治荒漠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建议》、《关于防治土地沙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加速农村沼气建设是一件需要重视的大事》、《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造林绿化的建议》等16份专题报告,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为再造祖国秀美山川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他多次率团出访,并接待访华外国政要,为加强全国政协与各国议会间联系,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2]
赵南起同志2003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事业,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关注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进展,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冷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为颂扬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他建议拍摄《彭德怀元帅》等影视作品,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2]
赵南起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生死关头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认真学习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锐性强,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经受住了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2]
赵南起同志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高超的政治、军事经济领导才能。他敢于直言,在参与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决策中卓有建树。他有胆有识,在重大军事行动中敢于担当、敢于挑战、敢于胜利,善于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地完成使命和任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运输保障中,他以非凡的勇气迎难而上,表现出了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出色的工作能力。[2]
赵南起同志具有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他立党为公、尽责为民,心系国家、情注军队。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标准,出以公心,事业为上,顾全大局,淡泊名利。他始终坚守滴水不漏、万无一失的工作标准,始终保持举轻若重、深谋远虑的战略意识。他把“求实、创新、群众为本、事业至上”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和终生追求。在担任总后勤部领导的7年多时间里,每年坚持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深入基层官兵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办实事、解难题。他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作风严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楷模。[2]
赵南起同志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在他所有经历过的岗位上,始终视党、军队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他坚持以群众和士兵为本,密切联系群众,心系基层,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和官兵。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他尊重知识和人才,注重发挥专家的特长与作用,同时关心支持中青年人才成长。他生活简朴,始终保持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赢得了全军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2]
2018年6月17日23时1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4]
军衔
- 上校,1965年
- 上将,1988年9月14日[5]
阅兵相关
以时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份,参加了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6]
参考
- ↑ 1.0 1.1 중국인민해방군 조선족상장 조남기 대형계렬기획보도-《중국조선족 백년백인》(19) — 人民网,2014年5月29日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赵南起同志生平 —新华网,2018年6月25日
- ↑ 赵南起 — 中国政府网
- ↑ 赵南起同志逝世 — 新华网,2018年6月18日
- ↑ 张砚. 中央军委举行授予上将军衔仪式 赵紫阳杨尚昆为十七位上将授衔. 人民日报, 1988年9月15日第1版
- ↑ 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人民日报, 1999年10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