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
华沙[1](Warszawa),即华沙首都市(miasto stołeczne Warszawa),是波兰的首都和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是该国人口最多、城区面积第二大(仅次于格但斯克)的城市。这座城市地处波兰中部的马佐夫舍,位于马佐夫舍中部低地,毗邻维斯瓦河。
华沙是波兰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中心,是波兰共和国总统、众议院和参议院、部长会议和波兰国家银行的所在地。欧盟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也在华沙设有下级机构。
历史
在公元九世纪,在今天华沙的行政辖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定居点,但这些定居点在1262年被明道加斯的军队摧毁。随后,波列斯瓦夫二世公爵兴建了一个新的城镇,名为华沙(Warszowa)。
1313年4月23日,华沙在史料中被首次提及,西蒙维特二世公爵在其头衔中列出了华沙。
1408年,随着华沙的蓬勃发展,华沙新城区在该市北面出现。
1526年,在雅努斯三世逝世后,华沙随着马佐夫舍公国并入波兰王国。次年,犹太人被允许进入该城定居,随后犹太人还获得了在该市购买房产的权利。
1569年,考虑到华沙地处克拉科夫与维尔纽斯的中间点以及交通上的便利性,波兰立陶宛联邦将议会地址选在华沙。此后,华沙又成为波兰立陶宛进行国王选举的地点。
1573年,维斯瓦河上的第一座永久性桥梁——西吉斯蒙德奥古斯特大桥投入使用。
1596年,波兰王室及政府搬迁至华沙,从而使华沙成为事实上的首都(克拉科夫仍然是法律意义上的首都)。
1655年至1658年,华沙在波瑞战争中先后三次被外国军队占领,城市因战火遭到严重破坏,而后来的大北方战争和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也对华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747年,扎乌斯基兄弟在华沙创立了波兰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后来也成为欧洲最大的图书馆。
1795年,在俄普奥三国第三次瓜分波兰后,华沙被并入普鲁士王国,并且成为南普鲁士省的首府。三年后,天主教在华沙设立了总教区。
1806年,华沙被拿破仑的军队攻占。次年,该市成为华沙公国的首都。
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后,华沙成为新成立的波兰王国的首都。次年,根据亚历山大一世皇帝的法令,华沙皇家大学成立。
1830年11月,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十一月起义,但这次起义遭到了俄国和普鲁士的联合镇压。
1848年,这座城市通往维也纳的铁路建成通车。
1863年1月,华沙又一次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
1862年,华沙国家博物馆建成。同一年,华沙与圣彼得堡之间的铁路建成通车,并且随着与泰雷斯波尔及维斯瓦河沿岸城市的铁路建成后,该市成为欧洲重要的铁路枢纽。
1864年,位于维斯瓦河上的第一座钢桥——科伊勒倍嘉桥建成。
1881年,该市引入了第一台电话交换机。两年后,该市开始兴建欧洲最现代化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
1897年,华沙拥有居民62.6万人,是沙俄人口规模排第三的城市,仅次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
1905年,在第一次俄国革命中,华沙爆发了大规模工人示威游行。
1915年8月5日,华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军队占领,城市经济因战火的侵扰而崩溃。
1918年11月11日,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华沙再次成为该国的首都。
1920年8月13日至26日,波兰军队与苏俄红军在华沙城下爆发大规模交战(即华沙战役),波兰军队最终在此次战役中取胜并保住了第二共和国。
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华沙进行了扩张,兴建了新的住宅区,翻修了国家博物馆、布兰克宫、兵工厂、布吕尔宫等古建筑,并且还发掘到了华沙中世纪的城墙,而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
1938年,华沙拥有368394名犹太人居住,占首都居民总数的29.1%,是欧洲犹太人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1939年9月1日,在德国入侵波兰后,德国空军便开始空炸华沙。同月28日,华沙陷落,第二共和国灭亡。在纳粹德国统治下,居住在华沙的犹太人遭到隔离,随后被关押至集中营,绝大多数被杀害。
1944年8月,华沙爆发了反抗纳粹暴政的起义,起义军在左岸城区与德国军队进行了为期63天的战斗,但最终被镇压。
1944年9月15日,苏联红军与波兰第1集团军一起解放了华沙右岸城区。次年1月17日,苏联红军与波兰人民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解放了华沙左岸城区,结束了纳粹德国对这座城市的占领。
战后,波兰首都再次回到华沙,并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1951年5月,波兰部长会议将华沙的行政区面积从144平方公里扩张到362平方公里,使覆盖的居民总数从67.3万增长到81.9万。
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在这座城市成立。
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时期,华沙兴建了多条新的交通干线,并修建了中央车站,还大力发展汽车、冶金、电子、制药、建筑、服装和食品工业。
1990年代,华沙开始了新一轮基础建设,其中包括华沙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