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来自阅兵百科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СССР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Сою́з ССР),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1922年12月30日至1991年12月26日。巅峰时期,该国占据了地球上六分之一的陆地,拥有2.93亿人口,工农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苏联的领土范围略小于沙俄巅峰时期领土大小,前者领土不包含后者所控制的波兰核心地区和芬兰部分。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全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成立条约》和《苏联成立宣言》,正式宣告苏联成立。自联盟成立以后,苏联共产党就是该国唯一执政党。

苏联历经社会主义工业化后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轴心国阵营后与美国一并成为超级大国,形成两极格局。在冷战时期,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被视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导者。

在1980年代,由于国民经济衰退、严重依赖于能源出口、军备竞赛占据大量经济资源、生活物资紧张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苏联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而在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改革中,苏联潜藏的各种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矛盾被激化,并且苏共主动放弃领导权,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地理

苏联位于北半球,地跨欧亚两大洲,占欧洲的东半部和亚洲的中部和北部,总面积为22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二,占世界有人居住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虽然苏联亚洲部分(乌拉尔山脉以东)占全苏面积的四分之三,但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都在苏联欧洲部分,因此苏联普遍视为一个欧洲国家。[2]

苏联濒临三个大洋和十二个海,北部濒临北冰洋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东临太平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其北部与东部均为海疆,东部隔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州相望,东南部隔日本海与日本相望,西部和西南部靠近大西洋波罗的海黑海。在冷战时期,苏联在陆地上由西往东与十二个国家接壤: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朝鲜。苏联的国界总长6万余公里,其中海疆占三分之二有余,陆疆小于三分之一。[2]

苏联领土略呈长方形,叶尼塞河将苏联分成几乎相等的两部分,其中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和低地为主,河东多高原山地,北部沿北冰洋地势低平,南部河东部山脉连绵,地面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和低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各占20%。苏联的三大平原都位于叶尼塞河以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乌拉尔山脉的是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之一;乌拉尔山脉至叶尼塞河之间的是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260万平方公里,多湖泊和沼泽,平均海拔120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平原,该平原南部是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位于中亚哈萨克西南部,这里有苏联最大的两个沙漠,即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中西伯利亚高原。苏联境内主要的山脉有乌拉尔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克里木山脉高加索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雅布洛诺夫山脉(大兴安山)、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希霍特-阿林山脉(老爷岭)、上扬斯克山脉切尔斯基山脉等。苏联的湖泊极多,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9500多个,一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6个,其中最大的依次是黑海咸海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拉多加湖。苏联的河流有300多万条,长度在3000万公里以上的有5条,分别是鄂毕河阿穆尔河(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伏尔加河,其中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被视为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2]

苏联16%的领土地处寒带和亚寒带,80%的领土属于温带气候,40%的领土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由于北极的影响,绝大多数领土冬季漫长、严寒、干旱,夏季短暂、温暖。苏联的大陆性气候由西向东愈益显著,气温和降水量递减,气温年差增加。全国80%以上的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亚热带地区达210天。平均降水量向东、向南递减,波罗的海沿岸为750毫米,而在欧洲部分东南地区、哈萨克和中亚降水量不足100毫米。[2]

国旗与国徽

国旗

国徽

参考

  1.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 Википедия
  2. 2.0 2.1 2.2 2.3 樊家鼐. 苏联自然地理概况. 苏联问题参考资料, 1984(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