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来自阅兵百科
添加10,246字节 、 2023年10月19日 (四) 10:56
创建词条
[[文件:Map of Baltic operation.jpg|450px|无框|右|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Прибалтий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德国国防军|法西斯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国家|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在1944年9月14日至11月24日期间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战役背景==

在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之前,[[苏联红军]]便在1944年夏季顺利地进行了多次进攻战役,使德军在苏德战场地各主要战略集团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法西斯德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退却至[[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一带,被红军压缩在波罗的海海边一个狭小区城,红军则从南面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德军统统帅部]]考虑到这一地区地战略意义仍然坚持扼守这一地区,避免为红军创造从东北面进攻东普鲁士的有利条件。德军意图在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稳定战局,赶忙在此构筑和补充防御工事,加强兵力。德军由此建立了完善的纵深梯次配置的多条防线和防区(特别在里加方向),并利用了河流、湖泊、森林、沼泽等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在波罗的海海沿岸防守的德军由[[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费迪南德·舍尔纳]][[大将(纳粹德国)|大将]],辖[[纳尔瓦战役集群]]、[[第18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8集团军]]、[[第16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6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所辖的[[第3装甲集团军(9月21日转隶北方集团军群),另有[[第1航空队(纳粹德国)|第1航空队]]和[[第6航空队(纳粹德国)|第6航空队]]一部为陆军提供支援,其中最强大的部队部署在里加一带,由5个装甲师编成。德军总兵力为70余万人,配备有1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约7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400架军用飞机。<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142-145页</ref>

苏联红军投入此次战役的部队有[[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列·亚·戈沃罗夫]]、[[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伊·伊·马斯连尼科夫]][[大将(苏联)|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 安·伊·叶廖缅科]][[大将(苏联)|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为[[伊·赫·巴格拉米扬]][[大将(苏联)|大将]])、[[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为[[伊·丹·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苏联)|大将]])一部以及隶属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为[[弗拉基米尔·菲利波维奇·特里布茨]][[海军上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亚·米·华西列夫斯基]]对波罗的海沿岸各方面军的作战行动进行协调(9月24日起,[[苏联元帅]][[列·亚·戈沃罗夫]]负责协调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沿岸第三、第二方面军的行动。红军四个方面军共有90万人,装备了17500门火炮和迫击炮、30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军用飞机。总体上,红军总兵力比德军多30%、炮兵和坦克多150%、飞机多500%以上。<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根据战役计划,红军各部将切断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各个防守集团,将其分割并逐个歼灭。因此,红军主要兵力集中在里加地域,即德军第16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的正面。为了粉碎德军,红军计划以3个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对[[里加]]实施多面突击,而列宁格勒方面军应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粉碎盘踞在[[苏维埃爱沙尼亚|爱沙尼亚]]的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在战役准备阶段,红军进行了方面军间的大规模变更部署,并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抽调多支部队到波罗的海沿岸防线,从而在主攻防线形成了局部兵力和装备优势。<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战役进程==

战役第一阶段从9月14日持续到9月27日,[[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在这一阶段实施了[[1944年里加战役|里加战役]]。在里加战役中,红军各部进攻至距里加25—60公里处、德军在[[锡古尔达]]设置的坚固防区。由于德军在这一地区进行激烈抵抗,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尽快切断德军波罗的海沿岸各集团与东普鲁士的联系,于9月24日决定将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的作战兵力从里加方向转移到梅梅尔方向,该方面军协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在梅梅尔防线实施进攻战役。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配合,在9月17日至26日发动了[[塔林战役]],重创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从而解放了[[塔林]]以及[[苏维埃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内陆地区。9月27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推进至滨海地区,解放了爱沙尼亚滨海地区,其左翼推进至德军在拉脱维亚境内设置锡古尔达防区。<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战役第二阶段从9月28日持续到11月24日,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第39集团军(苏联)|第39集团军]]继续向梅梅尔方向展开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则继续进行里加战役,同时,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组织了[[穆胡海峡群岛战役]]。在战役第二阶段初期,在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正面的德军早在9月24日便将主力撤向里加,而以部分兵力在[[穆胡海峡群岛]]固守。德军在里加方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作战集团,依靠从爱沙尼亚退却的部队对它进行了补充,从而达到了33个师(含4个装甲师)。在梅梅尔方向([[奥采]]至[[涅曼河]]),德军有7—8个师(含4个装甲师)。<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根据当时的战局,由于梅梅尔方向的德军集团较里加方向相对薄弱,红军由此在梅梅尔方向实施猛烈的正面进攻,并且藉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为实施[[梅梅尔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将其全部兵力隐蔽转移到[[希奥利艾]]一带,并于10月5日向[[梅梅尔]](克莱佩达)方向展开攻势。[[第4突击集团军]]则向[[利包]](利耶帕亚)方向展开进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第39集团军从[[罗谢内]](拉塞尼艾)一带向[[陶拉格]]方向实施进攻,分别从南北两面对梅梅尔展开进攻。由于穆胡海峡群岛和里加一带的德军守军正处在红军三个方面军的重压之下,因此德军未能从锡古尔达防区调集部队增援梅梅尔。在梅梅尔战役后,红军推进至波罗的海沿岸,楔入东普鲁士并切断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在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进行梅梅尔战役的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从10月6日起向里加一带转入进攻,此时,德军里加集团开始向[[库尔兰半岛]]退却。10月13日,红军解放了[[里加]]。10月l6日,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被撤销,其所属部队被分别编入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第61集团军(苏联)|第61集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4航空集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苏联)|第67集团军]]),另一部编入大本营预备队([[第54集团军(苏联)|第54集团军]])。10月22日,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的右翼部队已推进至德军在[[图库姆斯]]附近的防区。在里加战役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被从陆上封锁在库尔兰半岛(后改编为[[库尔兰集团军群]]),执行陆上封锁任务的是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列宁格勒方面军利用里加和梅梅尔方向的有利战局,协同波罗的海舰队,从9月27日至11月24日发动了[[穆胡海峡群岛战役]]并解放了[[穆胡海峡群岛]]。与此同时,红军也推进至利包以南的波罗的海滨海地带,从而改善了波罗的海舰队舰艇部队的作战条件,便于其执行封锁德军库尔兰集团军群与德国本土的海上交通线。此外,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则继续在东普鲁士境内的[[贡宾嫩]]方向进攻,从而牵制了德军在该方向的庞大兵力,使其无法向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的正面转移。在整个战役期间,参战的[[第14航空集团军]]、[[第15航空集团军]]和[[第3航空集团军]]总共出动了5.5万架次。<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战役结果==

经过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苏联红军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除库尔兰半岛),解放了[[苏维埃立陶宛|立陶宛]]、[[苏维埃拉脱维亚|拉脱维亚]]和[[苏维埃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大片领土。在战役中,红军重创了德军29个师,并将其余残余兵力封锁在[[库尔兰半岛]]和梅梅尔附近,将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的战线缩短到250公里,为红军腾出来大量机动兵力用于实施1945年初的冬季攻势。<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红军各部队在战役中表现了惊人的集体英雄主义,其中112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3人第二次获得该称号,33.2万余人被授予勋章和奖章,另外还有131支部队和兵团被授予“[[里加]]”“[[塔林]]”“[[瓦尔加]]”等荣誉称号。<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

==参考==
<references />

==相关内容==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分类: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战役]]
[[分类: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