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背景==
在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之前,[[苏联红军]]便在1944年夏季顺利地进行了多次进攻战役,使德军在苏德战场地各主要战略集团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法西斯德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退却至[[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一带,被红军压缩在波罗的海海边一个狭小区城,红军则从南面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德军统统帅部德军统帅部]]考虑到这一地区地战略意义仍然坚持扼守这一地区,避免为红军创造从东北面进攻东普鲁士的有利条件。德军意图在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稳定战局,赶忙在此构筑和补充防御工事,加强兵力。德军由此建立了完善的纵深梯次配置的多条防线和防区(特别在里加方向),并利用了河流、湖泊、森林、沼泽等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在波罗的海海沿岸防守的德军由[[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费迪南德·舍尔纳]][[大将(纳粹德国)|大将]],辖[[纳尔瓦战役集群]]、[[第18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8集团军]]、[[第16集团军(纳粹德国)|第16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所辖的[[第3装甲集团军(9月21日转隶北方集团军群),另有[[第1航空队(纳粹德国)|第1航空队]]和[[第6航空队(纳粹德国)|第6航空队]]一部为陆军提供支援,其中最强大的部队部署在里加一带,由5个装甲师编成。德军总兵力为70余万人,配备有1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约7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400架军用飞机。<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142-145页</ref>
苏联红军投入此次战役的部队有[[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列·亚·戈沃罗夫]]、[[波罗的海沿岸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伊·伊·马斯连尼科夫]][[大将(苏联)|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 安·伊·叶廖缅科]][[大将(苏联)|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为[[伊·赫·巴格拉米扬]][[大将(苏联)|大将]])、[[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为[[伊·丹·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苏联)|大将]])一部以及隶属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为[[弗拉基米尔·菲利波维奇·特里布茨]][[海军上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亚·米·华西列夫斯基]]对波罗的海沿岸各方面军的作战行动进行协调(9月24日起,[[苏联元帅]][[列·亚·戈沃罗夫]]负责协调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沿岸第三、第二方面军的行动。红军四个方面军共有90万人,装备了17500门火炮和迫击炮、30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军用飞机。总体上,红军总兵力比德军多30%、炮兵和坦克多150%、飞机多500%以上。<ref name="苏联军事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