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来自阅兵百科
(重定向自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苏联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1]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бюро́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缩写 Политбюро ЦК),在1952年至1966年期间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Президиум ЦК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在苏共中央全会闭会期间领导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是苏联党和国家实际的最高领导机关。

历史[编辑]

1917年10月10[23]日,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成立了一个负责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бюро (Политбюро) ЦК РСДРП(б)),该政治局由弗·伊·列宁安·谢·布勃诺夫格·叶·季诺维也夫列·鲍·加米涅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维·斯大林列·达·托洛茨基等7人组成,随着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该领导机关便完成了自己的任务。[2]

1917年11月29日[12月12日],党中央为了处理紧急事务,设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执行局(Бюро ЦК РСДРП(б)),但仍不是一个常设机关,该主席团由弗·伊·列宁雅·米·斯维尔德洛夫约·维·斯大林列·达·托洛茨基组成。[3]

1918年3月8日,俄共(布)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由弗·伊·列宁雅·米·斯维尔德洛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维·斯大林列·达·托洛茨基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负责在中央全会召开前决策紧急事务。

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了《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并对党章进行了修改,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 ЦК РКП(б))作为一个中央常设机关在法律上得到了确立。政治局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其他所有中央委员均可以参加政治局的会议并在政治局会议上拥有发言权,政治局有权对紧急问题做出决定,并且就自己两周内的全部工作情况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2]

1919年12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会议通过的党章赋予了政治局更大的职权,政治局将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负责政治工作。[3]

1922年8月,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会议通过的党章将中央委员会全会的频率由每个月两次改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由此造成中央政治局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以致使它事实上成为最高领导机关。[3]

在斯大林时期,由于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越发不能及时召开,党的监察机关越来越遭到削弱,致使政治局更加膨胀。[3]

联共(布)十八大产生的中央政治局(被剪掉者是贝利亚)

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将党名改为苏联共产党,原来的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Президиум ЦК КПСС)。此外,十九届一中全会还根据斯大林的提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主席团执行局(Бюро Президиума ЦК),该局“与主席团相比,要更经常碰头开会决定所有提出的问题”,但该执行局并没有在党章上确立。[4]在斯大林弥留之际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上,主席团执行局被废除。[5]

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将中央主席团再度改名回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КПСС)。[2][6]

1990年7月,在苏共二十八大后,苏共中央政治局由党和国家政策的决策机关变为党内的一般咨询机构,其影响力被严重削弱。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随着米·谢·戈尔巴乔夫自行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苏共中央政治局随着苏共消亡而停止运作。

自俄共(布)八大正式设立中央政治局以来,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最长的是伏罗希洛夫(34年),最短的是朱可夫(120天)。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一直是苏联时期的最高权力核心,它一般由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处重要的书记、苏联政府重要的副主席和部长、重要的加盟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和地方党委第一书记等组成。但是在大清洗时期,由于斯大林采取暴力措施无情地镇压党内和国内的反对者,一些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被逮捕并被杀害,中央政治局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

历届中央政治局(主席团)组成[编辑]

六届[编辑]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中央委员会执行局
(1917年10月10日—1917年11月29日) (1917年11月29日—1918年3月8日)

七届[编辑]

(1918年3月8日—1919年3月25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八届[编辑]

(1919年3月25日—1920年4月5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九届[编辑]

(1920年4月5日—1921年3月1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届[编辑]

(1921年3月16日—1922年4月3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一届[编辑]

(1922年4月3日—1923年4月2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二届[编辑]

(1923年4月26日——1924年6月2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三届[编辑]

(1924年6月2日—1926年1月1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四届[编辑]

(1926年1月1日——1927年12月19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五届[编辑]

(1927年12月19日—1930年7月13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六届[编辑]

(1930年7月13日——1934年2月10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七届[编辑]

(1934年2月10日—1939年3月22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八届[编辑]

(1939年3月22日—1952年10月1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十九届[编辑]

(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5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执行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十九届二中[编辑]

(1953年3月6日——1956年2月27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二十届[编辑]

(1956年2月27日——1957年6月29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二十届四中[编辑]

(1957年6月29日——1959年2月5日)

赫鲁晓夫朱可夫的帮助下,在苏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上成功地打倒了自己的反对者,罢免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萨布罗夫等人中央主席团委员的职务,将别尔乌辛降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并在之后第十次全体会议上罢免了布尔加宁。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二十一届[编辑]

(1959年2月5日—1961年10月31日)

苏共二十一大没有改选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苏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顺延至第二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二十二届[编辑]

(1961年10月31日—1966年4月8日)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

二十三届[编辑]

(1966年4月8日—1971年4月9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二十四届[编辑]

(1971年4月9日—1976年3月5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二十五届[编辑]

(1976年3月5日—1981年3月3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二十六届[编辑]

(1981年3月3日—1986年3月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二十七届[编辑]

(1986年3月6日—1990年7月14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

二十八届[编辑]

(1990年7月14日—1991年11月6日)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参考[编辑]

  1. 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КПСС — Википедия
  2. 2.0 2.1 2.2 郑桥. 苏共中央领导机关(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成员录(1919—1990年). 国际共运史研究, 1991(01):76-82
  3. 3.0 3.1 3.2 3.3 徐隆彬. 苏共中央政治局. 苏联东欧问题, 1989(06):90-91
  4. 尼·谢·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回忆录. 赵绍棣等译.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8:264
  5. 沈志华.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6卷.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69-377
  6. 周健. 勃列日涅夫时期历次苏共中央全会纪事. 今日苏联东欧, 1983(01): 54-59

相关内容[编辑]

苏联共产党党徽 苏联共产党
领导机关 代表大会 代表会议 中央委员会(政治局 书记处 总书记 组织局) 中央检查委员会 中央监察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 一大选出 二大选出 三大选出 四大选出 五大选出 六大选出 七大选出 八大选出 九大选出 十大选出 十一大选出 十二大选出 十三大选出 十四大选出 十五大选出 十六大选出 十七大选出 十八大选出 十九大选出 二十大选出 二十二大选出 二十三大选出 二十四大选出 二十五大选出 二十六大选出 二十七大选出 二十八大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