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1](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1886年3月15[27]日—1934年12月1日),原姓科斯特里科夫(Ко́стриков),苏联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俄罗斯族,维亚特卡省乌尔茹姆人,1904年参加工作,1904年11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喀山工业学校毕业。
他曾担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30年7月至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书记(1934年2月至1934年12月)、列宁格勒州党委第一书记(1926年1月至1934年12月)、阿塞拜疆党委第一书记(1921年7月至1926年1月),是斯大林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死成为大清洗的导火索,导致数百万人被波及。
生平[编辑]
1886年3月15[27]日,谢尔盖·米罗诺维奇·科斯特里科夫出生在维亚特卡省乌尔茹姆的工人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八岁时在工作中失踪,很快母亲也逝世,从此沦为孤儿,在当地孤儿院长大。
1901年,他考入喀山工业学校学习。
1904年,他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托木斯克市政府担任制图员,同时还在托木斯克技术学院学习。同一年11月,他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5年,他首次参加了示威活动并被警察逮捕。同年7月,当选托木斯克党委委员。
1906年7月,他因经营地下印刷厂被捕入狱一年半。
1909年,他被派往弗拉季高加索,在当地报社工作,宣传革命思想。在这段时间,他爱上了登山运动。
1910年8月9日,他在向导的帮助下登上了卡兹别克峰。
1911年7月31日,科斯特里科夫成功登顶厄尔布鲁士峰。
1911年8月11日,他因托木斯克地下印刷厂案再次被捕,并被警察移送至托木斯克。次年3月16日,法院以证据不足将他无罪释放,随后科斯特里科夫返回弗拉季高加索。
1912年4月,他首次以“基洛夫”(Ки́ров)的笔名发表文章。
1918年春,基洛夫当选为捷列克州苏维埃代表。同年7月,他参加了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11月,他又出席了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
1919年2月25日,任阿斯特拉罕省革命委员会主席,负责在当地镇压反革命活动,特别是当地的宗教势力。
1919年4月,任红军第11集团军政治处主任。次月27日,任该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0年4月28日,他随第11集团军参加了攻打巴库的战斗,随后担任了俄共(布)中央委员会高加索局委员。同年6月,任苏维埃俄国驻格鲁吉亚全权代表。
1920年10月,任俄共(布)中央委员会高加索局委员。
1921年3月,他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了与波兰代表团在里加举行和平谈判。
1921年7月,任阿塞拜疆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26年1月8日,任列宁格勒省党委第一书记兼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同时还兼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西北局第一书记。期间,他在列宁格勒清除了季诺维也夫在当地各级机关的影响力,协助斯大林得到了列宁格勒党委的支持。
1926年7月23日,基洛夫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11月21日,在列宁格勒省改制为列宁格勒州后,任列宁格勒州党委第一书记。
1929年底,他在得到了斯大林等领导人的支持后,打倒了列宁格勒反对他的一些领导人。
1930年7月,他在联共(布)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全会上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月,还当选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1934年2月,基洛夫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
1934年12月1日晚,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走廊遭到列·瓦·尼古拉耶夫刺杀,当晚不治身亡,之后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他死后不久,在斯大林的起草下修改了现行刑法的执行标准,这一事件成为了大清洗的导火索。
俄共(布)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联共(布)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四届(1926年7月起)、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中央组织局委员。
荣誉[编辑]
参考[编辑]
- ↑ Киров, 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