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阅兵百科
第111行: 第111行: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2023年12月13日 (三) 13:32的版本

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9年5月参加革命活动,1921年春参加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南开大学毕业。[1]

他曾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9月至1966年8月,1973年8月至1976年1月)、政务院总理和国务院总理(1949年10月至1976年1月)、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1954年12月至1976年1月),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他从一九二七年起就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2]

生平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县(今绍兴市)。1910年春,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入银岗书院读书;同年秋,到奉天府(今沈阳市)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6月,从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9月,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后改为南开大学)学习。1920年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7月出狱;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3]

1922年6月,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旅欧之部”,任书记;11月,国民党驻欧支部成立,当选为执行部总务科主任。1924年7月,奉调回国,9月抵广州;10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4]

1925年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2月,在中共广东区委内改任常委兼军事部长,参与领导黄埔军校校军进行第一次东征。8月8日,和邓颖超结婚。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10月,参与领导第二次东征。11月,被任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4]

1926年2月,任第一军副党代表。3月,“中山舰事件”后,和毛泽东等主张反击蒋介石,未被采纳。12月,至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4]

1927年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总指挥。“四一二”事变后,主张“迅速出师,直指南京”,“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4]

1928年夏,筹备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长。11月回到上海。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4]

1929年8月,兼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起草中央8月给红四军的指示信,口授并审定中央9月给红四军的指示信,阐明红军的任务、前途、战略、发展方向等,指出毛泽东仍应为红四军前委书记。1930年3月,离上海去莫斯科;7月,在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8月回上海;9月,和瞿秋白一起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4]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2月,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32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933年春,和朱德领导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4]

1934年2月,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加长征。12月,在贵州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军西渡乌江北上。[4]

1935年1月,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议委托周恩来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四川省懋功以北两河口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代表中央提出红军应北上川陕甘创建根据地,得到会议一致通过。此后经过与张国焘的斗争,和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0月到达陕北苏区。[4]

1936年4月9日夜,和张学良会谈,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代表到西安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5]

1937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到山西开展华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对日作战工作。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员。[5]

1938年,参与领导长江局所属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9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2月到重庆。[5]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任书记,领导南方各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2月,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任务等;3月,回祖籍绍兴,并指导浙江等省中共地下党工作;6月返延安;7月,因坠马右臂骨折;8月,赴苏联就医。1940年3月,回到延安;5月,到重庆继续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5]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封锁消息,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并在中共南方局内部署应变措施。1942年,组织中共南方局干部参加整风学习。1943年,为配合整风教育,多次召开中共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馆党员干部会议,讲述中共党史;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5]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10月,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节庆祝会上发表《如何解决》的演说,指出挽救当前国内危机的唯一正确方案是召开紧急国是会议,取消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11月,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2月,回延安。[5]

1945年1月,再到重庆谈判。2月,回延安。4至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5]

1946年1月上旬,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同马歇尔、张群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通过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1月10日至31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3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随后与军事三人小组其他两方人员赴湖北宣化店阻止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并同中原部队领导人研究、部署了突围方案。这期间,周恩来极力防止内战,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但国民党军队终于在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返延安。12月,兼任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长。[6]

1947年3月18日,和毛泽东等撤离延安,之后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斗争;8月,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4月下旬,到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今属平山县),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6]

1949年3月25日,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6月,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上当选为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上作《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2月,指出中国经济建设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领导。[6]

1950年1至2月,和毛泽东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准备越过“三八线”。30日,周恩来指出“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上旬,美军越过“三八线”向朝中边境进犯。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组织和领导抗美援朝战争。[7]

1951年2月,周恩来、陈云等六人领导小组成立,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编制工作。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直接领导中国方面的谈判工作。12月,兼任中央转业委员会主任。[7]

1952年4月,作《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195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

1954年2月,主持研究国家体委工作,提出要为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锻炼身体。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下旬,访问印度、缅甸,与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7月,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回国途中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蒙古。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会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仍兼外交部部长。12月,当选为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7]

1955年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6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讲话。[7]

1956年1月,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会后,主持制订十二年科技规划。5月,谈文艺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务委员。11至12月,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7]

1957年1至2月,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富汗、印度、尼泊尔、锡兰(今斯里兰卡);8月,在青岛出席民族工作座谈会,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陆海空军军官大会上作《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政治素养》的报告。1958年2月,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6月,批准创办中国科技大学。[7]

1959年1至2月间,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7]

1960年4月,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5月,访问柬埔寨、越南蒙古。8月,接见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专务理事铃木一雄等,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8至9月间,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个方针在翌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10月1日,和缅甸总理吴努签订中缅边界条约。[7]

1961年1月,率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4至5月,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农村调查研究。10月,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7]

1962年1至2月,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在会上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指出:“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3月,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戏剧创作会议上作《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并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4月,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致闭幕词,着重讲我国国内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11月起,主持领导尖端科技的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的工作。[7]

1963年1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2月,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阐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点立场,随后访问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7]

1964年1至2月,访问阿尔巴尼亚、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提出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10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建议。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分两步走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

1965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委员会主席。3至4月,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6月,访问巴基斯坦、坦桑尼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7月,到新疆视察。[7]

1966年3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慰问。6月,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5月后,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中,为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继续进行,为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7]

1967年1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抓革命、促生产大会上讲话。2月,主持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央碰头会,会上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7月,在江青、康生等煽动下,“造反派”在中南海西门外成立“揪刘(刘少奇)火线”,围困中南海。“揪刘”活动持续近一个月,周恩来多次批评“造反派”,并坚持不搬出中南海,使他们的罪恶企图未能得逞。[8]

1968年,极力维护工农业生产,制止武斗,解放干部,促进联合。12月4日,向新华社指示:对外宣传中极左思潮一定要批判。[8]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9月,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就举行中苏边界谈判、防止武装冲突等达成谅解。[8]

1970年4月,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6月,批示:“防保守,排极左,仍是当前主要任务。”[8]

971年3月,访问越南。4月,指出:否定一切“是极左思潮”。7月,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北京秘密会谈。9月13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处理林彪叛国事件,使国家转危为安。之后,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8]

1972年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5月,发现癌症。7月,提出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8月,再次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9月,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8]

1973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央副主席。10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敦促加速解放干部工作。本年国民经济逐步回升,是“一五”计划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8]

1974年6月1日,病重住院,此后,在医院中仍工作不止。9月30日,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招待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国庆招待会。[8]

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向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前进。在会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9月7日,在医院最后一次会见外宾。12月20日,最后一次约中央部门负责人谈工作。[8]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9]

荣誉

参考

  1. 周恩来(1898~1976)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2. 江泽民. 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人民日报, 1998年2月24日第1版
  3. 周恩来生平年谱(1898年——1921年)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周恩来生平年谱(1922年——1935年)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5. 5.0 5.1 5.2 5.3 5.4 5.5 5.6 周恩来生平年谱(1936年——1945年)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6. 6.0 6.1 6.2 周恩来生平年谱(1946年——1949年)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7.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周恩来生平年谱(1950年——1966年)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周恩来生平年谱(1967年——1976年) — 人民网, 2017年2月9日
  9. 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讣告 周恩来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 1976年1月9日第1版
  10. 华沙举行群众大会欢迎周总理 波兰国务委员会授予周恩来总理以勋章. 人民日报, 1954年7月29日第1版
  11. 柬埔寨国王赠予毛主席周总理最高勋章. 人民日报, 1956年2月19日第1版
  12. 表彰我国领导人员对巩固中缅友谊和解决边界问题的贡献 吴温貌总统授予周总理最高勋章 授予陈毅副总理和我国十七名官员各级勋章. 人民日报, 1961年1月6日第1版
  13. 增进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民之间的友谊 苏加诺总统向刘主席赠送勋章 同时赠予朱委员长周总理二级勋章. 人民日报, 1961年6月15日第1版
  14. 周恩来总理拜会纳赛尔总统 周总理向纳赛尔总统赠礼,纳赛尔总统授给周总理“共和国颈章”. 人民日报, 1963年12月16日第1版
  15. 中柬两国联合公报在京签字. 人民日报, 1964年10月6日第1版

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华国锋 → 赵紫阳 → 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李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名誉主席) → 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李先念李瑞环贾庆林俞正声汪洋王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