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

来自阅兵百科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2023年11月18日 (六) 19:46的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教区学校”为“教堂-教区学校”)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尼·亚·米哈伊洛夫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1]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ихайлов,1906年9月27日[10月10日]—1982年5月24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俄罗斯族,莫斯科人,1922年参加工作,1930年加入联共(布)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毕业。

他曾担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苏共中央书记(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苏联部长会议新闻委员会主席(1965年10月至1970年6月)、苏联文化部长(1955年3月至1960年5月)、莫斯科州党委第一书记(1953年3月至1954年3月)、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1938年11月至1952年10月)。

生平

1906年9月27日[10月10日],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生于莫斯科的一个鞋匠家庭,童年在一所四年制教堂-教区学校毕业。

1922年,他开始在父亲的鞋店当学徒,随后又打过杂工。

1924年,他在莫斯科锤子镰刀工厂当压路机与翻斗车操作员助手。

1928年至1929年,他在工人夜校学习。

1930年,进入工农红军服役,被分配到驻库塔伊西的高加索第1炮兵团中服役。次年,从部队退伍后继续在莫斯科锤子镰刀工厂工作,担任压路机工人、车间党支部书记。

1932年,任马尔捷诺夫卡工厂大发行量报纸编辑。

1933年,任莫斯科市无产阶级区党委新闻部部长,同一年,兼任迪纳摩工厂大发行量报纸编辑。

1935年,他从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

1937年初,在莫斯科党委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真理报》编辑部担任编辑。之后,又担任了《共青团真理报》责任编辑。

1938年11月23日,任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

1952年10月16日,他在苏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并兼任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2]

1953年3月5日,根据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的决定,不再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改任莫斯科州党委第一书记。[3]同月14日,不再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4]

1953年12月,他参与了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关于贝利亚案的审理。[5]

1954年3月27日,任苏联驻波兰人民共和国大使。

1955年3月21日,任苏联文化部长。[6]

1960年5月4日,不再担任苏联文化部长。[7]

1960年7月2日,任苏联驻印度尼西亚大使。

1965年10月7日,任苏联部长会议新闻委员会主席。

1970年6月18日,退休。

1982年5月24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特罗耶库罗夫公墓

联共(布)—苏共第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十八届中央组织局委员,十九届一中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第二届、三届、四届、五届、七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荣誉

参考

  1. Михайлов,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деятель) — Википедия
  2.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 选出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主席团和书记处 通过施基利亚托夫同志为联共中央的党务监察委员会主席. 人民日报, 1952年10月18日第1版
  3. 沈志华.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6卷.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69-377
  4. 苏共中央全体会议通过三项决议. 人民日报, 1953年3月22日第1版
  5. 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 审理判决贝利亚七人叛国案件. 人民日报, 1953年12月25日第1版
  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任命米哈伊洛夫为文化部长. 人民日报, 1955年3月25日第4版
  7. 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开幕 苏共中央全会讨论了最高苏维埃会议问题和组织问题. 人民日报, 1960年5月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