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友谊勋章”的版本间的差异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参见==”为“==相关内容==”)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style="float:right; margin-left: 5px; text-align: center;" | {| style="float:right; margin-left: 5px; text-align: center;" | ||
|- | |- | ||
− | | | + | | colspan="2" | |
− | [[文件:Order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 ribbon.png|93px|无框|居中| | + | [[文件:Order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 ribbon.png|93px|无框|居中|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
− | [[文件:Order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jpg|160px|无框|居中| | + | [[文件:Order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jpg|160px|无框|居中|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
+ | |- | ||
+ | | '''上级''' || [[劳动红旗勋章]] | ||
+ | |- | ||
+ | | '''下级''' || [[红星勋章]] | ||
|} | |} | ||
− | ''' | + | '''各族人民友谊勋章'''<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E%D1%80%D0%B4%D0%B5%D0%BD_%D0%94%D1%80%D1%83%D0%B6%D0%B1%D1%8B_%D0%BD%D0%B0%D1%80%D0%BE%D0%B4%D0%BE%D0%B2 Орден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 Википедия</ref>('''Орден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2年12月17日为纪念苏联成立50周年而设立的勋章,该奖章的条例于1980年7月18日进行了修改,该勋章共颁发了72761枚,勋章的设计者是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茹科。 |
− | 1992年,[[俄罗斯联邦]] | + | 1992年,[[俄罗斯联邦]]设立了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友谊勋章来继承该勋章,直到1994年设立新的[[友谊勋章(俄罗斯联邦)|友谊勋章]]。 |
==勋章条例== | ==勋章条例== | ||
− | + | 一、为纪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50周年,设立各族人民友谊勋章,表彰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间兄弟情谊、为推动苏联以及加盟共和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为。 | |
− | + | 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可授予给: | |
* 苏联公民; | * 苏联公民; | ||
* 企业、机构、组织、部队各级单位、加盟和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城市等; | * 企业、机构、组织、部队各级单位、加盟和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城市等; | ||
* 外国公民。 | * 外国公民。 | ||
− | + | 三、各族人民友谊勋章授予给: | |
* 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间兄弟情谊与合作做出巨大贡献的; | * 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间兄弟情谊与合作做出巨大贡献的; | ||
* 在苏联和加盟共和国国名经济发展中取得重大劳动成果的; | * 在苏联和加盟共和国国名经济发展中取得重大劳动成果的; | ||
第26行: | 第30行: | ||
* 为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间兄弟情谊与合作,巩固人民间和平、友谊关系的。 | * 为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间兄弟情谊与合作,巩固人民间和平、友谊关系的。 | ||
− | + | 四、各族人民友谊勋章应佩戴在胸前左侧,位于[[劳动红旗勋章]]之后。 | |
==勋章样式== | ==勋章样式== | ||
− | [[文件:Order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 (RSFSR).jpg|160px|无框|右| | + | [[文件:Order of Friendship of Peoples (RSFSR).jpg|160px|无框|右|俄罗斯联邦版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
− | + | 各族人民友谊勋章的主体为一颗银质表面镀金的五角星,五角星的角上有深红色的珐琅,其边缘为银色,对外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五角星下面有一条深红色珐琅的镀金绸带,上面刻有“苏联”(«СССР»)字样。 | |
− | 五角星的正中间为一个镀金和彩色珐琅制成的[[苏联国徽]] | + | 五角星的正中间为一个镀金和彩色珐琅制成的[[苏联国徽]],背景由白色珐琅制成。国徽上方刻有“各族人民之友谊”(«Дружба народов»)的字样,下面及两侧是绿色珐琅制成的月桂树枝。 |
勋章的绶带宽24毫米,绶带底色为红色,两侧边缘各有一条宽1.5毫米的白色条纹,左侧还有一条宽4毫米的蓝色条纹,右侧有宽4毫米的绿色条纹,正中间有两条窄的黄色条纹。 | 勋章的绶带宽24毫米,绶带底色为红色,两侧边缘各有一条宽1.5毫米的白色条纹,左侧还有一条宽4毫米的蓝色条纹,右侧有宽4毫米的绿色条纹,正中间有两条窄的黄色条纹。 | ||
− | == | + | ==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
− | [[苏联解体]] | + | [[苏联解体]]后,苏联版的各族人民友谊勋章成为了历史,但是,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93年3月2日通过第2424-1号法令恢复了该勋章,将其作为俄罗斯联邦的国家级奖项。但是,勋章的样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勋章中间出现的不再是苏联国徽,而是当时的[[俄罗斯联邦国徽]],下面红色绸带中的“苏联”(«СССР»)字样也被移除。 |
− | + | 新版的各族人民友谊勋章于1992年3月25日首次颁发给了两位俄罗斯宇航员和两位德国宇航员,总共颁发了1212枚,其中由40枚授予给了独联体国家以外的外国公民。该勋章最终于1994年3月2日被废止,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令改用[[友谊勋章(俄罗斯联邦)|友谊勋章]]。 | |
==参考== | ==参考==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 | == | + | ==相关内容== |
{{苏联国家级奖项}} | {{苏联国家级奖项}} | ||
− | |||
[[分类:苏联勋章]] | [[分类:苏联勋章]] |
2023年1月18日 (三) 13:24的最新版本
上级 | 劳动红旗勋章 |
下级 | 红星勋章 |
各族人民友谊勋章[1](Орден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2年12月17日为纪念苏联成立50周年而设立的勋章,该奖章的条例于1980年7月18日进行了修改,该勋章共颁发了72761枚,勋章的设计者是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茹科。
1992年,俄罗斯联邦设立了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友谊勋章来继承该勋章,直到1994年设立新的友谊勋章。
勋章条例[编辑]
一、为纪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50周年,设立各族人民友谊勋章,表彰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间兄弟情谊、为推动苏联以及加盟共和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为。
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可授予给:
- 苏联公民;
- 企业、机构、组织、部队各级单位、加盟和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城市等;
- 外国公民。
三、各族人民友谊勋章授予给:
- 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间兄弟情谊与合作做出巨大贡献的;
- 在苏联和加盟共和国国名经济发展中取得重大劳动成果的;
- 为苏联民族国家建设服务的;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科学发展,文化融合,本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苏维埃祖国忠诚与奉献精神参与苏联人民教育事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
- 巩固苏联国防实力做出特殊贡献的;
- 为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间兄弟情谊与合作,巩固人民间和平、友谊关系的。
四、各族人民友谊勋章应佩戴在胸前左侧,位于劳动红旗勋章之后。
勋章样式[编辑]
各族人民友谊勋章的主体为一颗银质表面镀金的五角星,五角星的角上有深红色的珐琅,其边缘为银色,对外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五角星下面有一条深红色珐琅的镀金绸带,上面刻有“苏联”(«СССР»)字样。
五角星的正中间为一个镀金和彩色珐琅制成的苏联国徽,背景由白色珐琅制成。国徽上方刻有“各族人民之友谊”(«Дружба народов»)的字样,下面及两侧是绿色珐琅制成的月桂树枝。
勋章的绶带宽24毫米,绶带底色为红色,两侧边缘各有一条宽1.5毫米的白色条纹,左侧还有一条宽4毫米的蓝色条纹,右侧有宽4毫米的绿色条纹,正中间有两条窄的黄色条纹。
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友谊勋章[编辑]
苏联解体后,苏联版的各族人民友谊勋章成为了历史,但是,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93年3月2日通过第2424-1号法令恢复了该勋章,将其作为俄罗斯联邦的国家级奖项。但是,勋章的样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勋章中间出现的不再是苏联国徽,而是当时的俄罗斯联邦国徽,下面红色绸带中的“苏联”(«СССР»)字样也被移除。
新版的各族人民友谊勋章于1992年3月25日首次颁发给了两位俄罗斯宇航员和两位德国宇航员,总共颁发了1212枚,其中由40枚授予给了独联体国家以外的外国公民。该勋章最终于1994年3月2日被废止,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令改用友谊勋章。
参考[编辑]
- ↑ Орден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 Википед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