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
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1](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Жда́нов,1896年2月14[26]日—1948年8月31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俄罗斯族,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马里乌波尔人,1915年参加革命工作,191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上将军衔。
他曾担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39年3月至1948年8月)、联共(布)中央书记(1934年2月至1948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苏俄最高苏维埃主席(1938年7月至1947年6月)、列宁格勒州党委第一书记(1934年12月至1945年1月),是斯大林时期重要的苏联党政领导人。
生平
1896年2月14[26]日,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出生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马里乌波尔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维奇(1860—1909)是一位神学教授,母亲是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1868—1944),由于父母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使得童年的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就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在他父亲去世后,全家随母亲搬迁到特维尔省居住。在十四岁时,他考入实科学校学习。
1915年,他从实科学校毕业后,先后考入彼得罗夫斯基-拉祖莫夫斯卡农业学院和莫斯科商业学院学习,学习期间深受革命思想鼓舞,因此他在第一年就辍学了。
1916年7月,应征入伍,在察里津的一个预备训练营受训,然后进入第比利斯第三尉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被分配到第139预备步兵团。
1917年8月,任沙德林斯克县党委主席。
1918年1月10日,他在沙德林斯克县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农业委员。同月25日,他参与了夺取沙德林斯克县政权的军事行动,使县赤卫队解散了沙德林斯克县地方自治局;27日,日丹诺夫当选沙德林斯克县苏维埃副主席。同一年,他参与驱逐当地社会革命党人的行动,关停了社会革命党的报社。
1918年3月1日,任沙德林斯克县执行委员会土地委员。
1918年6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攻入沙德林斯克的前夕,日丹诺夫离开了沙德林斯克,之后被安排到彼尔姆负责政治、文化与教育工作者进修班的工作,但很快他就加入了工农红军,任乌拉尔军区宣传局组织指导员、第3集团军政治处干部。
1919年初,任乌法军区文化教育处处长、第5集团军政治处干部。
1919年7月,任特维尔省党委工会与合作社工作部组织员、科长。同一年,任特维尔苏维埃第一骑兵指挥员进修班政治讲师。
1919年10月,任《特维尔真理报》责任编辑。
1920年3月,任特维尔省党委副主席、《共产主义先驱报》责任编辑。同一年,他参加了俄共(布)九大,还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1年7月,任特维尔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省计划委员会主席。
1922年4月26日,任特维尔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
1922年7月,任下诺夫哥罗德省党委宣传鼓动部部长。
1924年8月,任下诺夫哥罗德省党委第一书记。
1929年8月,任下诺夫哥罗德州党委第一书记。
1934年2月10日,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中央委员会组织局委员。[2]随后,兼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农业部长、中央委员会计划财政与贸易部长。
1934年12月15日,在谢尔盖·基洛夫遇刺后,他被任命为列宁格勒州党委第一书记,并兼任列宁格勒军区军事委员会委员。[2]
1935年2月1日,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一年,当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大清洗过程中,他签署了多张死亡名单,负责了巴什基尔、鞑靼、奥伦堡州等地方的大规模肃反工作。[3]
1938年7月15日,他当选苏俄最高苏维埃主席。
1938年11月至1940年9月,兼任新设立的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鼓动部部长(次年3月31日更名为宣传鼓动部)。
1939年3月22日,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2]在苏芬战争爆发后,任西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0年6月至8月,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驻爱沙尼亚代表,负责在当地组织党委和苏维埃政权。
1941年7月10月,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任西北方向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1年8月23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在列宁格勒围城战期间,他一直留在列宁格勒,确保城中党政军企的有序工作。
1944年,任同盟国驻芬兰管制委员会主席。
1946年4月,他被调到莫斯科,负责党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工作。同年8月,他取代格·马·马林科夫主持中央委员会组织会议。在分管意识形态和文化宣传工作期间,他批判了安·安·阿赫玛托娃、米·米·左钦科、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文学败类”“完全远离人民”“反动蒙昧主义和政治与艺术叛徒”。他对《星》和《列宁格勒》杂志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两个杂志既然极端缺乏政治警惕性”;次年,在他的支持下,《哲学问题》杂志创刊。
1948年8月31日下午3时55分,因心脏病在诺夫哥罗德州瓦尔代的疗养院中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2]他的健康问题和去世在1952年底酝酿成了“医生案”。
联共(布)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1935年2月增选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书记,十七届、十八届中央组织局委员。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一届、二届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哈萨克最高苏维埃代表,二届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代表。
军衔
- 上将,1944年6月18日
荣誉
- 两枚列宁勋章(1935年3月15日,1946年2月25日)
- 红旗勋章(1940年3月21日)
-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944年2月21日)
- 一级库图佐夫勋章(1944年7月29日)
- 劳动红旗勋章(1939年4月4日)
- 保卫列宁格勒奖章(1942年12月22日)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1945年)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忘我劳动奖章(1945年)
- 纪念莫斯科建城800周年奖章
纪念
- 1939年1月14日,阿塞拜疆将贝拉甘更名为“日丹诺夫斯克”(Ждановск),直到1989年改回原名。
- 1948年10月22日,根据苏联部长会议令,安·亚·日丹诺夫的故乡马里乌波尔更名为“日丹诺夫”(Жданов),直到1989年1月13日,日丹诺夫市改回原名为“马里乌波尔”。
- 1934年,高尔基理工学院更名为“高尔基日丹诺夫理工学院”(Горьковский индустриа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ени А. А. Жданова),直到1989年取消。
- 1939年,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更名为“伊尔库茨克日丹诺夫国立大学”(Иркут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А. Жданова),直到1989年取消。
- 1948年,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更名为“列宁格勒日丹诺夫国立大学”(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 А. Жданова),直到1989年取消。
1989年1月17日,苏共中央认为安·亚·日丹诺夫对30—40年代的大清洗,导致苏联许多无辜公民受害负有严重责任,因此取消所有以“安·亚·日丹诺夫”命名的城市、村镇、街道、企业、学校和部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