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重定向自冬季风暴作战
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地图

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Коте́льников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亦称作冬季风暴行动Unternehmen Wintergewitter),是伟大卫国战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左翼为抗击和抵御企图援救斯大林格勒被围集团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在1942年12月12日至30日爆发的一次攻防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阶段的组成部分。

战役背景[编辑]

在经过1942年11月反攻阶段的作战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集团军(司令员为尼·伊·特鲁法诺夫少将)从北面推进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今科捷利尼科沃)附近,并暂时转入防御。德军顿河集团军群为解救被围于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以及其他部队,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一带集中了霍利特战役集群第57装甲军(辖3个装甲师和1个空军野战师),同时还将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编入该集团。此时,德军进攻集团对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附近的第51集团军形成局部优势,其兵力和火炮多1倍,坦克多5倍。[1]

战役进程[编辑]

12月12日,德军开始沿铁路向斯大林格勒转入进攻,接连推进70—75公里,其先遣部队进抵梅什科瓦河,距离被围部队仅剩40—45公里。18日,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为罗·雅·马利诺夫斯基中将)各部由大本营预备队调至梅什科瓦河一线,支援第51集团军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与此同时,双方力量对比出现了对红军有利的情况,红军的兵力比德军多50%,火炮和迫击炮多60%,坦克多100%。24日,得到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加强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在第5突击集团军一部兵力的配合辖转入进攻。近卫第2集团军以2个步兵军、近卫第2机械化军第7坦克军从北面向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发动主攻,第51集团军所属第13坦克军近卫第3机械化军第6机械化军从东面向杜博夫斯科耶实施辅助进攻,从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正面突入到科捷利尼科夫斯基的后方,第8航空集团军主要配合近卫第2集团军的行动。当天,近卫第2集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红军快速兵团从近卫第2集团军的突破口进入战场。27日,第7坦克军迅速推进到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周围,第6机械化军从东南迂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第51集团军所属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从东面推进至舍巴林、扎韦特诺耶,从南面迂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29日凌晨,红军解放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遭受打击的德军和罗军不得不向西和西南方向撤退。3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右翼各部到达新齐姆良斯卡亚、杜博夫斯科耶一线。[1]

战役结果[编辑]

经过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苏联红军挫败了德军统帅部解救在斯大林格勒被围军队的企图,并且击溃了实施救援计划的德军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团。在德军顺利展开进攻的前12天,总攻推进75—80公里,而红军在实施反击后仅用3—4天就恢复了战线,并最终推进达100—150公里。由于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战功卓著的第7坦克军被改编为近卫部队并授予“科捷利尼科夫斯基”荣誉称号,第6机械化军同样改编为近卫部队并荣获“济莫夫尼基”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 1.1 1.2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554-556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基洛沃格勒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 敖德萨)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塔林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