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地图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Жито́мирско-Берди́чев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由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1943年12月24日—1944年1月11日发动的进攻战役。

背景与兵力部署[编辑]

尼·费·瓦图京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基辅解放战役中夺取了基辅一带的第聂伯河登陆场后,形成了对德军右岸乌克兰集团的重大威胁。德军极欲消除红军在此的登陆场,在11月15日从日托米尔以南发动反攻,意图将红军打出第聂伯河并攻占基辅,但德军统帅部这一企图遭到破产。在击退德军多次进攻并在基辅一带集中重兵集团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歼灭正面的德军部队,从而推进至南布格河并粉碎德军再次进攻乌克兰首都的企图。[1]

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计划,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辖第13集团军第60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18集团军第38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27集团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第2航空集团军)应从两个突击方向组织进攻——近卫第1集团军、第18集团军、第38集团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在中心地带进行主攻,消灭在布鲁西洛夫一带的德军部队,之后向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文尼察方向展开进攻;而第60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一部兵力还需对德军拉多梅什利集团实施进攻,作为进攻的第二个方向,从而将战线推进至斯卢奇河一带。第13集团军在方面军右翼保障战役的实施,同时进攻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萨尔内。位于方面军左翼的第40集团军和第27集团军向白采尔科维乌曼展开进攻,其任务是从南面保障方面军主力部队,并与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右翼协同歼灭位于基辅以南第聂伯河畔的德军部队。此外,第2航空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1]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为83.1万人,装备有约11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12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29架作战飞机。而红军正面的德军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共有57.4万人,配有6960门火炮和迫击炮、1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其第4航空队拥有500架作战飞机来支援德军地面部队。[1]

由于进攻前夕集中了大量兵力和技术装备,并在各主要进攻地段部署了正面密度达每公里180—200门的火炮和迫击炮,2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为了迷惑德军,使其误判主要进攻方向,第13集团军和第60集团军在科罗斯坚方向模拟了步兵、坦克和炮兵庞大兵力的集结。[1]

战役进程[编辑]

1943年12月24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主力进攻部队在50分钟的炮火与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突破了敌人防御。12月25日至28日期间,方面军其他几个集团军开始发动进攻,而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从突破口进入战场并扩大战果,其间,红军重创当面之敌,解放了拉多梅什利。12月29日,各进攻部队将突破口正面扩大到300公里,并向前纵深推进约100公里。12月31日,方面军解放了日托米尔[1]

1944年1月4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解放了白采尔科维,在攻打该市的战斗中,由卢德维克·斯沃博达率领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旅也参加了战斗。5日,别尔季切夫解放。位于方面军右翼的第13集团军则在3日解放了沃伦斯基新城,又在11日解放了萨尔内,其先头部队抵达戈伦河,此后停止进攻。[1]

德军为了堵住突破口,在1月10日前分别从南方集团军群预备队、其他地段以及德国境内调来了近16个师,并将其重兵集团集结在文尼察东南面,并于1月11日至12日对征召进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实施反突击,之后又以2个装甲师的兵力从乌曼西北部实施反突击。随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准许下,将方面军左翼和中央的各部队由进攻转入防御,坚守所占区域并击溃德军反突击部队。[1]

战役结果[编辑]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使红军在70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向前推进了80—200公里,几乎解放了基辅州日托米尔州全境及文尼察州罗夫诺州部分地区。苏联红军的17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因高超的作战能力、集体英雄主义而被授予“日托米尔”称号,7支部队获得“白采尔科维”称号,9支部队获得“别尔季切夫”称号,5支部队获得“萨尔内”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854-856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敖德萨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