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1][2](Ю́го-За́падный фро́нт)是俄国内战和伟大卫国战争中工农红军的一支方面军部队,主要在乌克兰一带作战。
目录
俄国内战[编辑]
历史[编辑]
1920年1月10日,西南方面军根据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的指示在南部方面军的基础上组建。该方面军继续追击南俄白军残部,发动敖德萨战役并解放了敖德萨。
1920年3月1日,南部方面军推进至莫济里—奥夫鲁奇—科罗斯坚—列季切夫—德涅斯特河一线,并准备进攻克里木半岛。
1920年4月至5月,在波兰全面入侵乌克兰后,西南方面军在波军强大攻势下后撤至第聂伯河左岸。随后,西南方面军转入反攻,发动了基辅战役、沃伦斯基新城战役,击败了波兰侵略军并推进至卢布林—利沃夫一带,但未能在利沃夫战役中攻克这座城市。
1920年6月至7月,由于弗兰格尔指挥白军在塔夫利省展开进攻,西南方面军在克里木方向的防线撤退至赫尔松—尼科波尔—托克马克—别尔江斯克一线。
1920年8月,由于波军突破西部方面军防线,发动攻势,西南方面军为避免被包围不得不后撤。
1920年9月,为应对克里木方向的白军,西南方面军在这一带的部队组建为南部方面军。
1920年10月18日,在与波兰缔结停火协议后,西南方面军在波兰方向的战事结束。
1920年12月5日,根据红军总司令部的指示,方面军野战机关并入基辅军区司令部。
建制[编辑]
1920年1月10日—1920年8月13日
1920年8月13日—1920年9月26日
1920年9月26日—1920年12月25日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20年1月10日—1920年12月31日 | 亚·伊·叶戈罗夫 |
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20年1月10日—1920年2月5日 | 雷·约·别尔津、米·康·弗拉基米罗夫、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约·维·斯大林 |
1920年2月5日—1920年2月15日 | 雷·约·别尔津、米·康·弗拉基米罗夫、克·格·拉科夫斯基、约·维·斯大林 |
1920年2月15日—1920年6月19日 | 雷·约·别尔津、米·康·弗拉基米罗夫、克·格·拉科夫斯基、约·维·斯大林 |
1920年6月19日—1920年8月17日 | 雷·约·别尔津、克·格·拉科夫斯基、约·维·斯大林 |
1920年8月17日—1920年9月3日 | 雷·约·别尔津、克·格·拉科夫斯基 |
1920年9月3日—1920年10月9日 | 雷·约·别尔津、谢·伊·古谢夫、克·格·拉科夫斯基 |
1920年10月9日—1920年10月15日 | 雷·约·别尔津、谢·伊·古谢夫 |
1920年10月15日—1920年11月21日 | 雷·约·别尔津 |
1920年11月21日—1920年12月31日 | 谢·伊·阿拉洛夫、雷·约·别尔津 |
参谋长 | |
1920年1月10日—1920年12月31日 | 尼·尼·佩京 |
伟大卫国战争[编辑]
第一次组建[编辑]
历史[编辑]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后,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的命令,在基辅特别军区的基础上组建西南方面军,下辖第5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战争初期,为了击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该方面军发动了布罗德战役。这次战役使西南方面军损失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其中机械化部队损失最为严重。为了避免被敌人合围,方面军部队不得不撤出利沃夫突出部。
1941年7月至8月,在乌曼战役中该方面军遭到敌人猛烈的攻击,损失惨重。而之后的基辅战役使西南方面军主力部队被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50余万人被俘,方面军司令员米·彼·基尔波诺斯、军事委员会委员米·阿·布尔米斯坚科、参谋长瓦·伊·图皮科夫在突围中阵亡。
1941年9月至11月,方面军的部队驻守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伊久姆一线。
1941年12月至次年1月,方面军右翼部队先后发动了叶列茨战役和库尔斯克—奥博扬战役,同时,方面军左翼部队协同南部方面军发动了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战役。在连续的进攻中,方面军部队向前推进了100公里,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建立了一个登陆场。
1942年5月,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位于突出部的部队遭到德军合围,损失惨重。
1942年7月12日,西南方面军被撤销,其余部队分别被编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南部方面军。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20日 | 米·彼·基尔波诺斯(阵亡) |
1941年9月20日—1941年12月18日 | 谢·康·铁木辛哥 |
1941年12月18日—1942年4月8日 | 费·雅·科斯坚科 |
1942年4月8日—1942年7月12日 | 谢·康·铁木辛哥 |
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41年6月—1941年7月 | 尼·尼·瓦舒金(自杀)、叶·帕·李可夫 |
1941年7月—1941年8月 | 阿·伊·基里钦科、叶·帕·李可夫 |
1941年8月—1941年9月 | 米·阿·布尔米斯坚科(阵亡)、阿·伊·基里钦科、叶·帕·李可夫(失踪) |
1941年9月—1942年1月 | 阿·伊·基里钦科、尼·谢·赫鲁晓夫 |
1942年1月—1942年7月 | 库·阿·古罗夫、阿·伊·基里钦科、尼·谢·赫鲁晓夫 |
参谋长 | |
1941年6月—1941年7月 | 马·阿·普尔卡耶夫 |
1941年7月—1941年9月 | 瓦·伊·图皮科夫(阵亡) |
1941年9月—1941年10月 | 亚·彼·波克罗夫斯基 |
1941年10月—1942年4月 | 帕·伊·博丁 |
1942年4月—1942年7月 | 伊·赫·巴格拉米扬 |
1942年7月—1942年7月 | 帕·伊·博丁 |
第二次组建[编辑]
历史[编辑]
1942年10月25日,为准备在斯大林格勒一线展开大规模的反攻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重新组建了西南方面军,方面军的进攻位置位于顿河方面军以北。之后,该方面军相继实施了天王星行动、土星行动。
1943年1月,方面军发动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战役。
1943年4月至9月,该方面军又发动了顿巴斯战役。
1943年10月,方面军发动了旨在越过第聂伯河的[[扎波罗热战役[[。同月20日,该部队改编为乌克兰第三方面军。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42年10月25日—1943年3月27日 | 尼·费·瓦图京 |
1943年3月27日—1943年10月20日 | 罗·雅·马利诺夫斯基 |
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42年10月25日—1943年10月20日 | 阿·谢·热尔托夫 |
参谋长 | |
1942年10月25日—1942年12月10日 | 格·达·斯捷利马赫 |
1942年12月10日—1943年5月30日 | 谢·帕·伊万诺夫 |
1943年5月30日—1943年10月20日 | 费·康·科尔热诺维奇 |
参考[编辑]
- ↑ Юго-Западный фронт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 Википедия
- ↑ Юго-Западный фронт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 Википедия
相关内容[编辑]
俄国内战时期的工农红军 | ||
---|---|---|
方面军 | 东部 西部 高加索 里海-高加索 北部 突厥斯坦 乌克兰 南部 东南 西南 | |
集团军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西部 突厥斯坦 | |
骑兵 | 1 2 |
苏联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方面军 |
---|
1941年6月—1941年8月 |
北部 西北 西部 中央(41.7组建) 西南 南部 |
1941年8月—1941年12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西北 加里宁(41.10组建) 西部 预备队(41.10撤销) 布良斯克 西南 南部 外高加索 |
1941年12月—1942年5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42.4撤销)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西南 南部 高加索(42.1撤销) 克里木(42.1组建) |
1942年5月—1942年7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42.6组建)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西南 南部 北高加索 外高加索 |
1942年7月—1942年9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沃罗涅日 斯大林格勒 东南(42.8组建) 北高加索 |
1942年10月—1943年2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沃罗涅日 西南 顿河 斯大林格勒(43.1撤销) 北高加索(43.1组建) 外高加索 |
1943年2月—1943年10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中央 沃罗涅日 草原(43.7组建) 西南 南部(43.1组建) 北高加索 外高加索 |
1943年10月—1944年4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44.2撤销) 西北(43.11撤销) 波罗的海沿岸第2 波罗的海沿岸第1 西部 白俄罗斯(44.2撤销) 白俄罗斯第1(44.2组建) 白俄罗斯第2(44.2组建) 乌克兰第1 乌克兰第2 乌克兰第3 乌克兰第4(44.5撤销) 北高加索(43.11撤销) 外高加索 |
1944年4月—1945年5月 |
卡累利阿(44.11撤销) 列宁格勒 波罗的海沿岸第3(44.10撤销) 波罗的海沿岸第2(45.4撤销) 波罗的海沿岸第1(45.2撤销) 白俄罗斯第3 白俄罗斯第2 白俄罗斯第1 乌克兰第1 乌克兰第4(44.8组建) 乌克兰第2 乌克兰第3 外高加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