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方面军
南部方面军[1][2][3](Южный фронт)是苏联工农红军在俄国内战和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出现过的一支方面军部队。
目录
俄国内战[编辑]
第一次组建[编辑]
历史[编辑]
1918年9月11日,南部方面军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在西部防区与东部方面军之间组建,由西部募兵区部分分区、南部募兵区、北高加索红军和阿斯特拉罕方向的部队组成。该方面军组建后便在察里津、卡梅申一线与顿河白军交战。
1919年1月至3月,南部方面军对顿河白军发起攻势,并在顿巴斯与邓尼金指挥的南俄白军交战。
1919年5月,南俄白军发起全面攻势,导致南部方面军失去对顿巴斯、顿河下游的控制。随后,南俄白军继续北上,发动了邓尼金攻势,南部方面军在白军的猛攻下不得不后撤,白军从而攻占了察里津和哈尔科夫。
1919年8月,南部方面军为阻挡白军进攻发动了全面攻势,但未能奏效,反而使白军抓住红军防线弱点进行反击,导致基辅、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奥廖尔等许多城市失守。
1919年9月30日,南部方面军在得到兵力补充后发动奥廖尔—克罗梅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重新夺回了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奥廖尔、卡斯托尔诺耶等地。
1919年12月,南部方面军协同东南方面军又发动了1919年第二次顿巴斯战役、罗斯托夫—新切尔卡斯克战役,对白军造成重大打击,解放了哈尔科夫、基辅、波尔塔瓦、叶卡捷琳诺斯拉夫、顿河畔罗斯托夫等城市。
1920年1月10日,根据工农红军总司令的命令,南部方面军更名为西南方面军。
建制[编辑]
1918年10月3日—1918年12月8日
1918年12月8日—1919年3月5日
1919年3月5日—1919年9月30日
1919年9月30日—1920年1月9日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18年9月11日—1918年11月9日 | 帕·帕·斯廷 |
1918年11月9日—1919年1月24日 | 彼·安·斯拉文 |
1919年1月24日—1919年7月13日 | 弗·米·吉蒂斯 |
1919年7月13日—1919年10月11日 | 弗·尼·叶戈里耶夫 |
1919年10月11日—1920年1月10日 | 亚·伊·叶戈罗夫 |
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18年9月17日—1918年10月3日 | 克·叶·伏罗希洛夫、谢·康·米宁、约·维·斯大林 |
1918年10月3日—1918年10月9日 | 康·亚·梅霍诺申、约·维·斯大林 |
1918年10月9日—1918年10月14日 | 帕·叶·拉济米尔、康·亚·梅霍诺申、约·维·斯大林 |
1918年10月14日—1918年10月20日 | 帕·叶·拉济米尔、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约·维·斯大林 |
1918年10月20日—1919年10月27日 | 帕·叶·拉济米尔、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亚·加·什利亚普尼科夫 |
1918年10月27日—1918年11月10日 | 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亚·加·什利亚普尼科夫 |
1918年11月10日—1918年12月1日 | 鲍·瓦·罗格朗、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亚·加·什利亚普尼科夫 |
1918年12月1日—1918年12月8日 | 鲍·瓦·罗格朗、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亚·加·什利亚普尼科夫 |
1918年12月8日—1918年12月18日 | 鲍·瓦·罗格朗、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8年12月18日—1919年1月17日 | 康·亚·梅霍诺申、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9年1月17日—1919年1月25日 | 康·亚·梅霍诺申、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伊·霍多罗夫斯基 |
1919年1月25日—1919年6月15日 | 安·卢·科列加耶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伊·霍多罗夫斯基 |
1919年6月15日—1919年6月19日 | 安·卢·科列加耶夫、康·亚·梅霍诺申、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伊·霍多罗夫斯基 |
1919年6月19日—1919年7月6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伊·霍多罗夫斯基 |
1919年7月6日—1919年7月13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康·亚·梅霍诺申、阿·伊·奥库洛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9年7月13日—1919年7月16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阿·伊·奥库洛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9年7月16日—1919年8月11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阿·伊·奥库洛夫、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9年8月11日—1919年8月18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米·米·拉舍维奇、阿·伊·奥库洛夫、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9年8月18日—1919年10月3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米·米·拉舍维奇、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 |
1919年10月3日—1919年10月6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米·米·拉舍维奇、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格·雅·索科利尼科夫、约·维·斯大林 |
1919年10月6日—1919年10月19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米·米·拉舍维奇、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约·维·斯大林 |
1919年10月19日—1919年12月17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约·维·斯大林 |
1919年12月17日—1919年12月24日 | 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约·维·斯大林 |
1919年12月24日—1920年1月10日 | 雷·约·别尔津、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约·维·斯大林 |
参谋长 | |
1918年9月11日—1918年11月12日 | 约·约·扎什丘克(代理) |
1918年11月12日—1919年6月7日 | В. Ф. 塔拉索夫 |
1919年6月7日—1919年10月17日 | 尼·维·普涅夫斯基 |
1919年10月17日—1920年1月10日 | 尼·尼·佩京 |
第二次组建[编辑]
历史[编辑]
1920年9月21日,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南部方面军再度组建,其任务是击败弗兰格尔白卫军。该方面军成立之后便发动了北塔夫利战役,将弗兰格尔白军击败。
1920年11月,该方面军又进行了彻底歼灭克里木白军的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并解放了克里木。
1920年12月10日,南部方面军改编为乌克兰与克里木武装力量。
建制[编辑]
1920年9月21日—1920年10月18日
1920年10月18日—1920年12月10日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20年9月27日—1920年12月3日 | 米·瓦·伏龙芝 |
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20年9月27日—1920年10月4日 | 谢·伊·古谢夫 |
1920年10月4日—1920年10月16日 | 谢·伊·古谢夫、贝·库恩 |
1920年10月16日—1920年10月25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谢·伊·古谢夫、贝·库恩 |
1920年10月25日—1920年11月16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谢·伊·古谢夫、贝·库恩、伊·特·斯米尔加 |
1920年11月16日—1920年12月10日 | 米·康·弗拉基米罗夫、谢·伊·古谢夫、伊·特·斯米尔加 |
1920年12月10日—1920年12月14日 | 谢·伊·古谢夫 |
参谋长 | |
1920年9月21日—1920年9月27日 | П. П. 卡拉蒂金(代理) |
1920年9月27日—1920年12月10日 | 伊·赫·帕乌卡 |
伟大卫国战争[编辑]
第一次组建[编辑]
历史[编辑]
1941年6月24日,在战争爆发后不久,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发布20466号令,决定在莫斯科军区司令部的基础上组建南部方面军司令部,莫斯科军区司令员伊·弗·秋列涅夫大将任南部方面军司令员。按照计划,南部方面军负责在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反击德国和罗马尼亚的进攻,并组织反攻,与黑海舰队配合在罗马尼亚沿岸登陆,夺取普洛耶什蒂油田。该方面军由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6个坦克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
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周,南部方面军在摩尔达维亚至敖德萨一线进行防御战。
1941年7月至9月,随着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的失败,西南方面军损失殆尽,南部方面军随之后撤至扎波罗热一线设防,阻击曼斯坦因的部队向梅利托波尔推进。
1941年10月,在顿巴斯防御战期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突破了方面军侧翼的防线,在切尔尼吉夫卡附近将第18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包围,导致该方面军10万余人被俘,第18集团军司令员安·基·斯米尔诺夫中将阵亡。而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方面军剩余部队不得不弃守塔甘罗格—顿河畔罗斯托夫一线,直到11月28日才发起反攻,并在罗斯托夫战役中夺回顿河畔罗斯托夫。这次战役是苏联红军首次在大规模战役中取胜。之后,该方面军的战线趋于平稳,主要兵力驻守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一带。
1942年7月,在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后,德军开始执行蓝色方案,派重兵攻打顿河畔罗斯托夫。由于方面军司令员罗·雅·马利诺夫斯基在未经最高统帅部允许,擅自将部队从顿河畔罗斯托夫撤离。因此,最高统帅部决定将罗·雅·马利诺夫斯基降职,并撤销南部方面军,其所属部队被并入北高加索方面军。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41年6月—1941年8月 | 伊·弗·秋列涅夫 |
1941年8月—1941年10月 | 德·伊·里亚贝舍夫 |
1941年10月—1941年12月 | 雅·季·切列维钦科 |
1942年12月-1942年7月 | 罗·雅·马利诺夫斯基 |
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41年6月—1941年7月 | 亚·伊·扎波罗热茨 |
1941年7月—1941年11月 | 彼·格·鲍罗丁、谢·鲍·扎季翁钦科、亚·伊·扎波罗热茨、列·罗·科尔涅茨 |
1941年11月—1941年12月 | 彼·格·鲍罗丁、亚·伊·扎波罗热茨、列·罗·科尔涅茨 |
1941年12月—1942年3月 | 彼·格·鲍罗丁、列·罗·科尔涅茨 |
1942年3月—1942年5月 | 列·罗·科尔涅茨、伊·伊·拉林 |
1942年5月—1942年7月 | 伊·伊·拉林 |
参谋长 | |
1941年8月-1942年7月 | 阿·因·安东诺夫 |
第二次组建[编辑]
历史[编辑]
1942年12月31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收尾阶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将原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编为南部方面军。
1943年1月至9月,该方面军先后参加了罗斯托夫战役、米乌斯河战役、顿巴斯战役。
1943年10月20日,南部方面军改名为乌克兰第四方面军。
指挥机关[编辑]
司令员 | |
1943年1月1日—1943年2月2日 | 安·伊·叶廖缅科 |
1943年2月2日—1942年3月22日 | 罗·雅·马利诺夫斯基 |
1942年3月22日—1943年10月20日 | 费·伊·托尔布欣 |
军事委员会委员 | |
1943年1月1日—1943年1月8日 | 尼·谢·赫鲁晓夫、阿·谢·丘亚诺夫 |
1943年1月9日—1943年2月28日 | 尼·谢·赫鲁晓夫、阿·伊·基里钦科 |
1943年3月12日—1943年9月25日 | 库·阿·古罗夫、阿·伊·基里钦科 |
1943年9月26日 — 1943年10月20日 | 叶·阿·夏坚科、阿·伊·基里钦科 |
参谋长 | |
1943年1月1日—1943年4月9日 | 伊·谢·瓦连尼科夫 |
1943年4月10日—1943年10月20日 | 谢·谢·比留佐夫 |
参考[编辑]
- ↑ Южный фронт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 Википедия
- ↑ Южный фронт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 Википедия
- ↑ Южный фронт (2-г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 Википедия
相关内容[编辑]
俄国内战时期的工农红军 | ||
---|---|---|
方面军 | 东部 西部 高加索 里海-高加索 北部 突厥斯坦 乌克兰 南部 东南 西南 | |
集团军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西部 突厥斯坦 | |
骑兵 | 1 2 |
苏联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方面军 |
---|
1941年6月—1941年8月 |
北部 西北 西部 中央(41.7组建) 西南 南部 |
1941年8月—1941年12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西北 加里宁(41.10组建) 西部 预备队(41.10撤销) 布良斯克 西南 南部 外高加索 |
1941年12月—1942年5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42.4撤销)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西南 南部 高加索(42.1撤销) 克里木(42.1组建) |
1942年5月—1942年7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42.6组建)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西南 南部 北高加索 外高加索 |
1942年7月—1942年9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沃罗涅日 斯大林格勒 东南(42.8组建) 北高加索 |
1942年10月—1943年2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沃罗涅日 西南 顿河 斯大林格勒(43.1撤销) 北高加索(43.1组建) 外高加索 |
1943年2月—1943年10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 西北 加里宁 西部 布良斯克 中央 沃罗涅日 草原(43.7组建) 西南 南部(43.1组建) 北高加索 外高加索 |
1943年10月—1944年4月 |
卡累利阿 列宁格勒 沃尔霍夫(44.2撤销) 西北(43.11撤销) 波罗的海沿岸第2 波罗的海沿岸第1 西部 白俄罗斯(44.2撤销) 白俄罗斯第1(44.2组建) 白俄罗斯第2(44.2组建) 乌克兰第1 乌克兰第2 乌克兰第3 乌克兰第4(44.5撤销) 北高加索(43.11撤销) 外高加索 |
1944年4月—1945年5月 |
卡累利阿(44.11撤销) 列宁格勒 波罗的海沿岸第3(44.10撤销) 波罗的海沿岸第2(45.4撤销) 波罗的海沿岸第1(45.2撤销) 白俄罗斯第3 白俄罗斯第2 白俄罗斯第1 乌克兰第1 乌克兰第4(44.8组建) 乌克兰第2 乌克兰第3 外高加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