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东普鲁士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东普鲁士战役

东普鲁士战役Восто́чно-Пру́с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一部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在1945年1月13日至4月25日期间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其目的是歼灭据守东普鲁士波兰北部德军重兵集团。[1]

双方部署[编辑]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固守东普鲁士,并在东普鲁士境内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体系,包括7道防线和6个筑垒区,其中马祖尔湖区北部及西北、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一带的防御工事最为坚固。在东普鲁士驻守的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月26日起改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是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大将,1月26日起为洛塔尔·伦杜利克大将),由1个装甲集团军、2个集团军、1个航空队组成,总计78万人,其中国民冲锋队20万人,还有8200门火炮和迫击炮,7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775架飞机。[1]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计划以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苏联元帅[[康·康·罗科索夫斯基)向马林堡、埃尔宾(埃尔布隆格方向实施长距离的迂回突击,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员为伊·丹·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2月20日起为苏联元帅亚·米·华西列夫斯基)从马祖里湖区北部向柯尼斯堡展开长距离的突击,从而分割包围德军中央集团军,切断其与其他部队的联系,并将其逼至海边并歼灭。参加战役的红军各部队由14个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5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2个航空集团军组成,共约167万人,25426门火炮和追击炮,385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097架飞机3,097架。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在主要进攻方向集中了大量兵力和技术装备,建立了强大突击兵团,保证了在兵力上对敌的压倒性优势,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了方面军约60%的师,其炮兵密度达到为每公里200—230门火炮和迫击炮,20—25辆直接支援步兵的迅克。[1]

战役进展[编辑]

白俄罗斯第三集团军的第39集团军第5集团军第28集团军近卫第11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第31集团军第1航空集团军的配合下在1月13日转入进攻,粉碎了德军在因斯特堡柯尼斯堡的防御力量,并于18日前在贡宾嫩北部突破其防御阵地,在正面形成了宽65公里、纵深约45公里的突破口。由于第39集团军的进展最大,因此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将作为第二梯队的近卫第11集团军投入到第39集团军制造的突破口中。[1]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第50集团军第49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2突击集团军第48集团军第65集团军第70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第4航空集团军的配合下于1月14日发动进攻。方面军在姆瓦瓦埃尔宾一带突破德军防御,并在20日于埃尔宾北侧推进至波罗的海沿岸,切断了德军东普鲁士集团向西撤退的道路,而方面军快速集群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则在17日进入战场,确保进攻速度。[1]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与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为伊·赫·巴格拉米扬大将)所属的第43集团军协同击溃了在蒂尔西特-因斯特堡驻守的德军部队,并攻占了防御坚固的因斯特堡(切尔尼亚霍夫斯克),并在1月29日推进至波罗的海沿岸,从北面、西北面、西南面等多个方向合围柯尼斯堡。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员为弗·菲·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在德国海上交通线展开行动,并配合陆军进攻。[1]

由于陆海军各部的顺利行动,德军主力部队(约32个师)被分割成海尔斯贝格、柯尼斯堡、泽姆兰等3个孤立集团,仅德军第2集团军一部逃至东波美拉尼亚。在得到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4个集团军(第50、第3、第48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增援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2月24日起改组为隶属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泽姆兰集群)奉命歼灭被逼退至海边的德军各部。3月13日至29日,在完成变更部署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首先歼灭了德军海尔斯贝格集团。此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先后发动柯尼斯堡战役(4月6日至9日)和泽姆兰半岛战役(4月13日至25日),在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和海军步兵的参加下歼灭了德军柯尼斯堡集团和泽姆兰集团。[1]

战役结果[编辑]

苏联红军在此次战役中顺利攻占了东普鲁士,解放了波兰北部地区,歼灭德军25个师,重创其12个师。而在攻占东普鲁士后,波罗的海舰队的驻泊条件得到改善,其作战半径能够辐射到波罗的海西南部,更有利于破坏德国海上交通线,有助于红军继续封锁德军库尔兰集团军群[1]

在东普鲁士战役中,红军各部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高超的军事素颜,许多战功卓著的部队被授予勋章和“柯尼斯堡”、“因斯特堡”、“贡宾嫩”等荣訾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291-293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 列宁格勒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米乌斯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 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基洛沃格勒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 敖德萨)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维堡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卢布林—布列斯特)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里加 塔林 梅梅尔) 贝尔格莱德 德布勒森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华沙—波兹南) 东普鲁士(柯尼斯堡)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