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内战

来自阅兵百科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2023年4月19日 (三) 00:18的版本 (创建词条)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俄国内战[1]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即俄国革命战争,是1918年5月17日至1922年10月25日(或1923年6月19日)期间在旧俄国领土上爆发的战争,以工农红军白军之间的交战为主,另外还穿插有民族主义独立运动、农民暴动和苏波战争

最终,俄共(布)领导的工农红军击败了混杂着旧军阀、得到资产阶级政党支持的白军及协约国干涉军,在旧俄国大部分领土上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将其巩固为苏联,与此同时,芬兰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成功获得独立。

内战爆发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与科穆奇造反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是一战期间俄罗斯帝国陆军的一支志愿兵单位,他主要由居住在俄国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战俘和投诚的奥匈帝国军人组成,在1918年2月德奥联军入侵乌克兰后,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曾与赤卫队并肩抵抗德国侵略者的进犯。

1918年3月26日,斯大林代表苏俄人民委员会与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及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代表在奔萨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军人以自由公民的身份畅通无阻地从奔萨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还允许他们携带部分步枪和机枪作为自卫武器。但在4月21日,由于受德国政府的压力,外交人民委员部不得不电令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苏维埃截住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禁止他们向东行进。

1918年5月16日至20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举行军事代表大会,决定不再听命苏维埃政府,与布尔什维克决裂并在车里雅宾斯克发动军事叛乱,之后,他们还攻陷了伊尔库茨克兹拉托乌斯特等城市。随后,在伏尔加、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白党叛乱,解散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

1918年6月8日,在社会革命党的领导下,俄国立宪会议议员委员会(简称科穆奇)在萨马拉成立并宣称自己是全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组建自己的军队——科穆奇人民军。同月23日,西伯利亚临时政府鄂木斯克成立。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暴动和科穆奇反苏政权的出现标志着俄国内战由局部冲突转入全面战争。

1918年8月,弗·奥·卡普佩尔指挥科穆奇人民军在伏尔加河一带发动攻势,并击败了红军守城部队并攻占了喀山。在攻陷喀山后,科穆奇人民军尝试继续攻打下诺夫哥罗德,但没有成功。与此同时,社会革命党在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煽动反苏叛乱,在当地建立了听命于科穆奇的政府。

1918年9月,红军趁白军立足未稳发动反攻,在列·达·托洛茨基亲自督阵下,东部方面军在伏尔加河沿岸发动了喀山—辛比尔斯克—萨马拉战役,解放了喀山(9月10日)、辛比尔斯克(9月12日)、萨马拉(10月7日)等城市,使科穆奇武装遭受巨大的损失。

1918年11月,红军第2集团军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战役中重新收复了伊热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随着红军收复了乌拉尔的多座城市,科穆奇政权的执政根基遭受动摇,并最终在11月18日被高尔察克集团强行解散。

左派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决裂

左派社会革命党曾在十月革命中与布尔什维克一起推翻俄国临时政府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问题上,左派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出现了严重分歧,并且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18年2月全会和全俄苏维埃第四次特别代表大会上反对该条约的签署。

1918年6月,苏维埃政府通过了关于贫农委员会的法令,该法令再次遭到左派社会革命党抵制,该党甚至其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纠正路线”。而在7月举行的的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第一部苏俄宪法的通过更使左派社会革命党陷入不利的境地——宪法使城市人口的代表席位变得更多而农村代表相对变少,并且剥夺了资产阶级、地主、旧官僚和神职人员的投票权,导致以农村和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左派社会革命党的政治利益遭到破坏。该党随即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

1918年7月6日,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雅·格·布柳姆金莫斯科刺杀了德国大使威廉·冯·米尔巴赫,意图破坏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的停战条约,这也被视为左派社会革命党举事的信号。随后,雅罗斯拉夫尔雷宾斯克穆罗姆等地同时发动了反布尔什维克起义。与此同时,工农红军东部方面军司令员米·阿·穆拉维约夫在得知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莫斯科发动起义后,试图领导所属部队举事。

1918年7月7日,在刺杀案发生的第二天,布尔什维克便调集契卡拉脱维亚步兵包围并逮捕了所有还在莫斯科大剧院开会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并强攻左派社会革命党在莫斯科的总部。当天,在莫斯科造反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全军覆没。而试图在军队中发动暴动的米·阿·穆拉维约夫遭到设计并在7月10日被乱枪打死,其余地方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造反也在7月底陆续平定。

顿河与高加索的反苏武装

早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不久,顿河的哥萨克就率先建立了反苏武装,但该地反苏武装很快被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赤卫队剿灭。在德国占领了乌克兰后,顿河白卫势力通过食物换取德国缴获的俄国旧军队武器,使其势力不断扩大,到了7月中旬,顿河白军已经发展到5万人,并对察里津虎视眈眈。

1918年6月,安·伊·邓尼金组织的白卫志愿军以8000的微弱兵力战胜了由卡·伊·卡尔宁伊·卢·索罗金指挥的赤卫队,攻占了叶卡捷琳诺达尔。同年8月,白卫志愿军控制了库班州黑海省斯塔夫罗波尔省大部分地区,其规模达到了4万人。

俄国皇室的命运

1918年6月13日晚,被软禁在彼尔姆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被彼尔姆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授意谋杀。7月17日晚,在叶卡捷琳堡失陷前夕,乌拉尔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为避免皇室落入白党手中,造成俄国帝制复辟,决定处决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

红军与白军的战略整顿

红军西进

1918年11月,协约国在西线不断发动的攻势和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导致德国及其盟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虽然根据贡比涅停战协定,留住在俄国占领区的德国军队需在协约国军队抵达后才能撤退,但根据红军高层与德军达成的协议,红军开始在德军后撤时逐步接受其占领区。

1918年12月,乌克兰红军成立,并先后收复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基辅。与此同时,法国与希腊军队在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等地登陆。

1919年1月,苏俄红军组建了西部方面军乌克兰方面军(其中乌克兰方面军统一指挥乌克兰红军),向曾经被德国占领的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进军。同月中旬,布尔什维克在白俄罗斯建立了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与此同时,波兰军队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入侵立陶宛和白俄罗斯。

1919年3月,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在哈尔科夫成立。

1919年4月,在协约国军队撤离黑海沿岸及克里米亚后,红军随即收复了这些地区。

高尔察克夺权

1918年夏季和秋季的军事失利引起了白卫军内部对以社会革命党及其临时全俄政府的不满。

1918年11月18日,一群白军军官在鄂木斯克发动政变,解散了社会革命党政府,并拥立旧军阀头目亚·瓦·高尔察克俄罗斯最高摄政,建立军事独裁政府并统一整顿白军。高尔察克政府得到了俄国其他几支白卫军以及协约国的承认,成为俄国内战中白军事实上的最高头目。

1918年12月,高尔察克着手在乌拉尔及伏尔加河上游一线发动攻势,于该月24日攻占了彼尔姆,但在乌法被红军击败,随后停止进攻。

南俄武装力量的形成

1919年1月,顿河白军察里津战役中再次被洪击败,随后红军发动反攻,失去德国帮助以及没有得到协约国和邓尼金志愿军援助的顿河白军一触即溃,全线瓦解,红军最终攻入顿河白军的大本营。同月8日,邓尼金志愿军与南俄其他几支白军合流,形成南俄武装力量安·伊·邓尼金为其头目。南俄武装力量随即在北高加索击败红军第11集团军,攻占了北高加索。

1919年2月,白卫志愿军向北进攻,在顿巴斯与红军交战并试图援救顿河白军。

最终,在南俄的所有白军最终被邓尼金统一为南俄武装力量,下设顿河集团军(顿河白军)、志愿者集团军(邓尼金志愿军)、高加索集团军突厥斯坦集团军黑海舰队,通过港口从协约国获得了大量武器、弹药及其他装备。

红军与白军的主力决战

1919年春,俄国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俄国白军在协约国的帮助下,伙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的白军对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

东线

1919年初,东线红军统一被编入由谢·谢·加米涅夫指挥的东部方面军,下辖第1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5集团军预备集团军。而所有白军则由高尔察克直接指挥,下辖西部集团军西伯利亚集团军奥伦堡集团军乌拉尔集团军

1919年3月初,高尔察克指挥10.7万人的白军从东线发起大规模攻势,意图击败红军东方面军主力,打通沃洛格达从而与北方的白军会师,并最终攻打莫斯科。与此同时,在红军后方的萨马拉省辛比尔斯克省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暴动,但农民武装仅过了一个月便被工农红军击败。

1919年3月至4月,高尔察克的军队攻占了乌法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占领了整个乌拉尔山脉并一路杀到伏尔加河沿岸,在萨马拉喀山一带与红军交战。4月12日,列宁在关于东线的战事提出了“一切为了东线”“用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口号。

1919年4月28日,红军开始发动反攻,将白军赶出乌拉尔山脉。6月9日,乌法解放。

在红军取得乌拉尔战役胜利后,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达·托洛茨基和工农红军总司令约·约·瓦采季斯主张东线红军停止继续进攻并转入防御,而东部方面军司令员谢·谢·加米涅夫主张继续发动进攻。最终,党中央采纳了谢·谢·加米涅夫的主张,在南线局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使东部方面军继续发起攻势。

1919年夏,东部方面军先后发动了第二次彼尔姆战役兹拉托乌斯特战役叶卡捷琳堡战役车里雅宾斯克战役托博尔河战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战役,解放了乌拉尔与西伯利亚的许多座城市。

1919年8月11日,工农红军在东部方面军中拆分成突厥斯坦方面军,后者在阿克纠宾斯克战役突厥斯坦红军会师,恢复了苏俄中央政府与中亚地区的联系。

1919年9月至10月,白军试图在托博尔河伊希姆河之间发动攻势,试图突破红军防线以扭转战局,但白军骑兵未能突击到红军后方。红军东部方面军趁机发动了西伯利亚战役,连续追击高尔察克残兵败将约2000公里,解放了鄂木斯克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城市。这次战役也导致高尔察克政权垮台,其本人在1920年1月4日宣布辞去俄国最高摄政。

1920年1月,社会革命党伊尔库茨克发动了反高尔察克的起义。同月21日,亚·瓦·高尔察克被伊尔库茨克政府逮捕并移交给给布尔什维克处置。次月7日,亚·瓦·高尔察克被枪毙。

南线

1919年夏,南俄爆发了大规模反苏农民暴动,比较大的包括格里戈里耶夫暴动下顿河暴动。而白卫志愿军在农民起义军的帮助下向红军南部方面军发起攻势,先后攻占了察里津哈尔科夫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克里米亚。

1919年7月3日,邓尼金决定向莫斯科进军,指挥南俄武装力量发动了意图攻占莫斯科南俄战役。同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则发出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并且计划在8月15日开始反攻。

1919年8月中旬,红军从顿河州一带发起反攻,但进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使白军顿河集团军抓住红军防线的弱点并对南部方面军侧后方进行突击,白军很快又防御转入进攻。此后,白军先后占领了尼古拉耶夫(8月18日)、敖德萨(8月23日)、基辅(8月30日)、库尔斯克(9月20日)、沃罗涅日(9月30日)、奥廖尔(10月13日),其先头部队剑指莫斯科。

1919年9月30日,红军从南部方面军中拆分出东南方面军,在得到兵力补充后发起奥廖尔—库尔斯克战役沃罗涅日—卡斯托诺耶战役,将白军赶出了奥廖尔、库尔斯克、沃罗涅日等地区。与此同时,马赫诺黑军在白军后方发起袭击,迫使白军不得不抽调兵力到塔甘罗格方向。此后,红军又相继解放了哈尔科夫基辅顿河畔罗斯托夫敖德萨等城市。

1920年1月16日,红军东南方面军更名高加索方面军,并在北高加索与白军交战。在战役初期,红军左翼部队前出至马内奇河一线,随后开始突破白军在马内奇河上的防御工事。2月24日至25日,红军第1骑兵集团军在叶戈雷克斯卡亚与白军骑兵进行骑兵战,15000人的红军骑兵击败了10000人的白军骑兵部队。红军第10集团军第11集团军在突破白军防线后,对顿河集团军和志愿者集团军造成毁灭性打击。

1920年1月3日,红军最终解放了察里津

1920年3月,红军相继解放了皮亚季戈尔斯克(16日)、格罗兹尼(17日)、迈科普(22日)、弗拉季高加索(24日)、新罗西斯克布伊纳克斯克(27日)。白军残部通过新罗西斯克逃往克里米亚,另一部分则撤退至图阿普谢索契

北高加索战役后,盘踞在北高加索的南俄武装力量被彻底击溃,邓尼金于1920年4月4日宣布辞去南俄武装力量总司令一职并流亡英国

彼得格勒战役

1919年初,尼·尼·尤登尼奇获得了对俄国西北部白军的领导权并开始谋划从爱沙尼亚入境攻打彼得格勒

1919年5月,尤登尼奇白军首次进犯彼得格勒,期间占领了格多夫金吉谢普普斯科夫。8月,红军第7集团军第15集团军发动反攻,将白军赶出这些城市。

1919年秋,尤登尼奇白军再次进攻彼得格勒,但再次被红军击败,被驱赶到爱沙尼亚境内。随着苏维埃俄国爱沙尼亚签订《塔尔图和约》,爱沙尼亚境内的尤登尼奇白军被解除武装,彼得格勒方向的战事结束。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