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1](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1889年11月19日[12月1日]-1938年11月9日),苏联革命家、军事家,俄罗斯族,雅罗斯拉夫尔省雷宾斯克人,1914年8月入伍,1916年6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18年加入工农红军,苏联元帅军衔。
他是一战老兵,是俄国内战中红军杰出的指挥员,为红军解放乌拉尔、克里木和远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中国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北伐军。此后,他坐镇远东,统辖红军的远东部队。
生平[编辑]
1889年11月19日[12月1日],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出生在雅罗斯拉夫尔省雷宾斯克县巴尔辛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母亲是安娜·瓦西里耶夫娜,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长子。
1904年,从教堂-教区学校毕业后前往圣彼得堡谋生,先在一家商店当职员,后在法俄机器制造厂当工人。
1909年,因为参加罢工被开除,之后前往莫斯科,在梅季申斯基货车制造厂任机械师。
1910年,因为组织罢工被捕入狱。
1913年,进入莫斯科-喀山铁路的车间工作。
1914年8月,在一战爆发后,他被征召到军队中,先在莫斯科的第93预备团接受了两周的训练。9月30日,被分配到克里姆林第56预备营第3连中。
1914年10月27日,被编入第5步兵师的一个机枪连中服役。12月16日,被编入第5步兵师科斯特罗马第19步兵团第1营第4连中,随部队驻扎在克拉科夫东南面。
1915年1月8日,他在捷尔诺波尔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腿大腿部位、左前臂、右前臂被弹片命中。7月2日,因英勇作战而受到表彰,获得四级圣格奥尔基奖章。
1916年3月,因为受伤过于严重,从沙俄军队中退役。
1916年4月,他先后在喀山的一家花岗岩车间、索尔莫沃造船厂、奥斯特曼机械厂工作。
1917年,在二月革命后,他被党组织派往第102预备团开展工作,他被选举为该团士兵委员会委员、当地士兵苏维埃代表。在十月革命后,他当选萨马拉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萨马拉赤卫队副政委,省革命秩序卫队司令。之后,他指挥一支支队前往南乌拉尔,与奥伦堡哥萨克白卫军交战。随后,担任萨马拉-乌拉尔赤卫队政委。
1917年12月,任车里雅宾斯克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
1918年1月31日,他指挥赤卫队攻占了奥伦堡。之后,他一直指挥当地的赤卫队与周围的白军部队交战,后来,他又遭遇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
1918年7月3日,奥伦堡哥萨克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配合下攻占了奥伦堡。在奥伦堡失守后,布柳赫尔指挥着不到1000人的游击队在当地作战。7月16日,当地的几支游击队合并为统一的乌拉尔游击队,布柳赫尔任乌拉尔游击队副司令。7月18日,由于游击支队总司令卡西林负伤,布柳赫尔因此接任其担任游击队总司令。在布柳赫尔的指挥下,游击队各级单位整编为团、营、连,并吸收合并了周围的几个游击支队,到了8月份,南乌拉尔游击队发展到了6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总共约1万人的规模。
1918年8月至9月,他指挥南乌拉尔游击队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协助红军破坏白军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帮助红军攻占了昆古尔。随后,南乌拉尔游击队主力改编为乌拉尔第4步兵师(1918年11月起改为第30步兵师),布柳赫尔任该师师长。
1918年9月28日,为了表彰布柳赫尔成功指挥乌拉尔游击队行军1500公里,对西伯利亚白卫军和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后方造成重大打击,奠定了红军在1918年秋天东线的战役中取胜的基础,他因此成为第一位被授予红旗勋章的军事指挥员。
1918年11月至12月,西伯利亚白卫军发动猛烈的攻势,在彼尔姆战役中击败了红军第3集团军,导致昆古尔和彼尔姆先后失守;他不得不指挥第30步兵师有序后撤。
1919年1月31日,任第3集团军副司令员。
1919年4月,任彼尔姆驻垒区司令员。
1919年7月6日,任新组建的第51步兵师师长。8月6日,他指挥该步兵师攻克了秋明并横渡托博尔河。9月初,攻克了托博尔斯克。
1920年5月,任共和国内务安全部队西西伯利亚地区司令员。
1920年8月,他又指挥第51步兵师参加了在俄国南线剿灭弗兰格尔白卫军武装的战斗。
1920年10月至11月,参加了收复克里木的作战,指挥第51步兵师于11月15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
1921年6月27日,任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长、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负责在远东组建一支由布尔什维克指挥的武装力量。
1921年夏,率兵进入蒙古境内,协助蒙古人民革命军将当地的白卫武装和外国干涉武装驱逐了出去。
1921年至1922年冬,将受日本支持试图进犯的白卫军武装赶出了远东共和国境内。
1922年2月,在沃洛恰耶夫卡战役中,他彻底击败了远东的白卫军武装。
1922年8月26日,任第1步兵军军长。同一年,他当选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3年9月6日,任陆海军监察部工作。
1924年,任列宁格勒驻垒区司令员兼第1步兵军军长、政委。
1924年秋,前往中华民国,担任孙中山的首席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国民党自行组建军队,在布柳赫尔的建议下,国民党成立了隶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军事委员会。此外,还为国民革命军制定了东征的作战计划。
1926年6月至10月,他协助北伐军制定了攻打吴佩孚军阀的行动方案,使得北伐军于10月上旬攻克武汉三镇。之后,他又参与制定了攻打孙传芳的军事计划,北伐军势如破竹攻克了南昌、南京、上海等多座城市。
1927年8月11日,在中国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布柳赫尔回到了莫斯科。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修养一段时间。
1928年,任乌克兰军区副司令员。
1929年8月6日,任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员,在中东路战争中指挥部队与中国东北军阀、俄国白军残余力量交战。这次战争最终以红军完胜,东北军阀不得不向苏联提出议和而告终。
1934年2月,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35年11月21日,成为第一批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的军事统帅。
1937年6月11日,他参与了图哈切夫斯基案的特别审判。
1938年7月1日,远东特别集团军改编为远东方面军,他继续担任远东方面军司令员。
1938年7月至8月,在哈桑湖战役中,日军取得了局部优势。这次战役失利成为了布柳赫尔悲剧命运的开始和导火索,国防人民委员克·叶·伏罗希洛夫则将红军组织管理混乱、缺乏训练等问题归咎于布柳赫尔。
1938年9月4日,被免去远东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10月22日,被逮入狱。
1938年11月9日22时50分,在遭到审讯人员残忍无情地摧残和拷打后,死于狱中。
1939年3月10日,在他死后,他以“为日本从事间谍活动”和“参与反苏右翼组织与军事阴谋”被宣判死刑并褫夺军衔和荣誉。
1956年3月9日,被平反并恢复军衔和所有名誉。
联共(布)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军衔[编辑]
- 列兵(沙俄)
- 苏联元帅,1935年11月20日
荣誉[编辑]
苏联
- 两枚列宁勋章(1931年7月11日,1938年2月22日)
- 五枚红旗勋章(1919年5月1日第1号,1921年6月14日第197号,1921年6月20日第221号,1928年2月23日,1928年10月25日)
- 红星勋章(1930年5月13日第1号)
- 工农红军二十周年纪念奖章
沙俄
- 三级圣格奥尔基十字勋章
- 四级圣格奥尔基十字勋章
- 四级圣格奥尔基奖章(1915年1月27日[2月9日])
- 红旗勋章(1936年)
参考[编辑]
- ↑ Блюхер, 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
相关内容[编辑]
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