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比尔斯克—萨马拉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辛比尔斯克—萨马拉战役[1][2]Симбирско-Самар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俄国内战工农红军东部方面军在1918年9月9日至10月8日向白军科穆奇人民军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的进攻战役,最终以工农红军解放辛比尔斯克塞兹兰萨马拉等城市告终。

背景[编辑]

在科穆奇人民军占领喀山后,在喀山的2500人需要控制长达100—120公里的防线,其遭到红军第2集团军第5集团军的三面夹攻。因此,为了巩固喀山方向,科穆奇人民军总司令斯坦尼斯拉夫·切切克辛比尔斯克调集2340人和14门火炮从水路增援喀山,但这严重削弱了辛比尔斯克方向的科穆奇守军,使红军可以利用这一空隙发起进攻。

双方兵力[编辑]

辛比尔斯克之战[编辑]

 
辛比尔斯克之战

工农红军在辛比尔斯克方向部署有第1集团军,下辖奔萨师、因扎师辛比尔斯克师,总共有8000人、194挺机枪、40门火炮。而布防在辛比尔斯克的白军共有5000名步兵、3500名骑兵、150挺机枪、35—45门火炮,还有8—12艘炮艇。

1918年9月6日至7日,第1集团军司令员米·尼·图哈切夫斯基在召开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在8日发动进攻。在战役开始后,作为主攻方向的辛比尔斯克步兵师得到了5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营的增援,从而在其进攻区域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

因扎师为支援辛比尔斯克师,从库佐瓦托沃推进至捷列尼加。而在辛比尔斯克师的北面,一支由300人和12挺机枪组成的阿拉特里分队负责牵制在布因斯克的白军。

9月9日,辛比尔斯克师(5300人、117挺机枪、21门火炮)开始发起全面进攻,其正面的白军有3200人、50—70挺机枪和22门火炮。

9月10日,辛比尔斯克师在奥霍尼奇亚车站遭到白军的阻击,该师的两个团沿着铁路线进攻,但遭到机枪火力和炮弹的拦截。随后,该师部分兵力绕过敌人前沿阵地,并在由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组成的国际团的帮助下,冲破了白军在车站的防线。

9月11日,该师分别在别雷-克柳奇村和金佳科夫卡村击退了一个军官营和一个捷克斯洛伐克步兵营的反攻,切断了辛比尔斯克通往喀山的铁路与通往塞兹兰的公路,使白军不得不背靠伏尔加河防守。与此同时,红军的列宁号装甲列车攻占了位于伏尔加河上的铁路桥,从而形成了对辛比尔斯克的围攻。

9月12日黎明,红军的五个炮兵连在卡尔林斯科耶高地上猛击白军防御阵地,而由米·德·维利卡诺夫尼·米·什维尔尼克指挥的辛比尔斯克第2团则从维诺夫斯卡亚森林进攻白军军官营的防线。到了中午12时,红军的三路部队攻入辛比尔斯克,俘虏了1000名守军,缴获10门火炮、3架飞机和1列装甲列车。

9月14日夜,辛比尔斯克师的一个旅横渡伏尔加河,用两天时间向东推进了30—35公里。

9月18日,弗·奥·卡普佩尔从喀山抽调的增援兵力与辛比尔斯克师的东进旅遭遇,东进旅不敌,撤退至伏尔加河对岸。随后,卡普佩尔试图指挥部队攻城,但在尤·安·瓦尔加彼·米·博列维奇的指挥下,辛比尔斯克师国际团死守铁桥,击退了白军的数次进攻。

9月24日,在得知喀山失守后,卡普佩尔害怕被包围从而停止攻城,率部向布古利马撤退。随后,辛比尔斯克的红军再次越过伏尔加河,追击撤退的白军。

塞兹兰与萨马拉之战[编辑]

 
塞兹兰与萨马拉之战

早在9月13日,萨马拉方向的白军就撤离了沃利斯克

在红军解放辛比尔斯克后,东部方面军第1集团军第4集团军总兵力达到了15700人,与之相对的白军总兵力仅有9800人。在较大的优势下,东部方面军司令员约·约·瓦采季斯命令第1集团军协同第4集团军继续发起进攻。

9月16日,沃利斯克师攻占了赫瓦伦斯克,但在白军发起反攻后,沃利斯克师撤离了赫瓦伦斯克。与此同时,由于辛比尔斯克师需要在辛比尔斯克抵挡卡普佩尔所部的进攻,因此第1集团军只能调出奔萨师和因扎师塞兹兰进攻。

9月21日,由于红军进攻缓慢,因此东部方面军司令员命令第4集团军协同第1集团军先攻打塞兹兰,然后再向萨马拉推进。作战部署的改变最终加快了红军的进攻速度。

9月26日,沃利斯克师再次攻占了赫瓦伦斯克。当天,奔萨师攻入塞兹兰外围。次日,在完成防守任务的辛比尔斯克师也加入到该战场,使第1集团军从南北两路进攻塞兹兰。同时,第4集团军萨马拉师也向塞兹兰进发,该集团军另一部兵力向萨马拉推进。

10月1日,从南面进攻的萨马拉师切断了塞兹兰与萨马拉之间的铁路线。当天,红军解放了塞兹兰。随后,第4集团军沃利斯克师在塞兹兰解放后立刻向萨马拉发动进攻。

10月7日,第4集团军在萨马拉起义工人的帮助下解放了这座城市。

战役影响[编辑]

在辛比尔斯克—萨马拉战役之后,工农红军从科穆奇手中夺回了对伏尔加河沿岸的控制,为后续进攻布古鲁斯兰乌拉尔斯克创造了条件。

由于辛比尔斯克师在攻打辛比尔斯克时的出色表现,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向该师授予了荣誉革命红旗

参考[编辑]

相关内容[编辑]